八、总结本课,在《故乡的小路》的音乐中下课!
《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
施教者:浙江省上虞市杜亚泉 干国祥 施教班级: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初二(14)班 施教时间:2002年10月14日上午第三节
教师:大家看过课文了吗? 学生(齐):没有。 教师:不是布置预习了吗? 学生:刚才*老师有事。 教师:那这样吧,没看过课文不行,老师带大家一齐读课文又剥夺了你独个儿学课文的权利,给大家5-10分钟,大家把课文看一遍,看的时候请拿起笔,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默读课文,默读中上课铃声响起,上课铃声响后约5分钟结束默读。)
教师:大家看完了。我在来的时候答应大家讲个故事,还讲不讲?好,讲!(点击鼠标,出现多媒体画面:崔琦的故事) 去年,杨澜到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说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很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到外面读书。就这样,崔琦一步步地到了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而在湖南老家,崔琦的父母亲却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妈妈不把你送出去,结果会怎么样?” 请你猜一猜,崔琦当时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教师示意一女生站起来回答。) 一女生: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饿死。 教师:什么?你怎么会这样回答?!――我真想为这位同学鼓掌(学生纷纷鼓掌),因为,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干一番事业,而是父母亲会怎样!你的回答和崔琦的回答一模一样(学生齐声惊叹)!当时崔琦的回答是:“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说这话的时候,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临时聘请的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可是她跟崔琦是用中文交谈的,而美国摄影师又不懂中文。然而让杨澜吃惊的是,她看片子的时候却发现了这个特写镜头,杨澜问摄影师:“你听不懂中文,为什么会拍下这个感人的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个词是相同的。” 但是,这个故事留给了我一个疑问:如果当时崔琦的母亲预见到几年之后国家和家庭将要遭受灾难,他们一家有可能因此骨肉分离,永不能再见一面的话,她会送崔琦出去闯荡天下吗?一边是生活虽然清贫,但盍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一边是母子永不能再相见,儿子闯荡天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她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请记住,我们不能以中午吃得饱饱的肚子来作出判断,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选择的背后,还有饥饿和死亡啊。 大家一致地认为应该送崔琦出去!看来大家早上吃得很饱,没有饿着肚子。不过我还是找了一篇能代表一个普通农村母亲的文章,来印证一下“母亲”究竟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点击显示“故乡的小路”“作者:贾宝泉”。有学生读贾宝泉,有学生插嘴:贾宝玉。) 教师:贾宝泉不是贾宝玉的弟弟(众生笑),他是有名的乡土散文作家,散文评论家,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
教师:课文很长,我们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把全文朗读一下,好在刚才已经静静地读了一遍,我们就用大家自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和怀疑为钥匙,来解读这篇文章。请积极提问,并勇敢地尝试解答。并请大家拿出笔,我们一起来为那些一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编上序号。好,现在请大家提出问题。 (学生暂时冷场。) 教师:从标点,到语句,到全文结构,到作者的感情思想,都可以啊。 一学生:课文第四段为什么要把故乡小路的方位也写出来,写得这样清晰? 教师:哟,这问题好!这一下子……(故意停顿作疑难状,学生情绪重新活跃起来)谁能解答?不能?那我试着解答一下吧。 我们刚刚说作者现在何处啊?北京!我刚刚说他是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他肯定好久不回家了,现在他想回家,就得先寻找故乡的方向与座标呀,作者远在北京,一想起故乡,就要穿越广袤的空间,好像在心灵的地图寻找故乡的座标、故乡的方向一样。现在作者就把这种寻找(有学生接“写成文字”),对,写成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乡的“空间上的回归”(点击显示“空间上的回归”),与下文(教师停顿,有学生说事情,有学生说时间等等不一),与这空间相对应的是“时间”,与下文“时间上的回溯”相对应(点击显示“时间上的回溯”)。接下来作者就写了自己从时间上对童年和少年时期进行回忆。 这位同学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好,如果满意了,我们就继续提问和解答。 一学生: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什么反复写“唉,母亲,小路。//小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学生(小声):这是反复的手法。 教师:对,这也是反复。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写法,可为什么要这样写?难?我们来把它编上(1)。 一女生(刚才提问的女生):为什么第二段有“唉”第三段没有“唉”?(众哄然笑) 教师:嗯,这是同一个问题。 一生:什么是“三年困难时期”? 教师:这是我们国家在59-61年遭受天灾人祸的一段时间,中国饿死了上千万人,刚才故事里崔琦的父母亲就是在这段时期中饿死的。 一生: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做一个梦? 教师(环视):好,没同学解答我们就编上(2)。 一女生:这样的结尾是作者给课文一个美好的结尾,然后,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母亲身边。 教师:说得很好嘛。还有问题吗?(又冷场片刻)如果真没有问题,我来试提一个如何?大家看到这句没有:“然而,故乡的小路,我却被它牵萦得好苦!”这句话有点难懂,谁来帮我解答一下?在第5段,最后一句。 一男生:作者远在北京,怀念故乡,“小路”代表了故乡,是全文的线索。 教师:“小路”是全文的线索?!(视大家赞同,接着说)大家知道线索与文章的中心和事件有关,那么这个线索串起了什么?表露的中心又是什么? 学生(纷纷状):母爱。 教师:是呀,是母爱。也应是表面在写(学生:小路),其实写的是(学生:母爱)。 教师:那么它串起的又是什么? 学生:时间。 学生:事件。 学生:我与母亲发生的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