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本站论坛稿)
|
查询课堂实录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 ——新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卫民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节课我们从谢冕老师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那里学了几种诗歌鉴赏也就是对诗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方法,还记得都是什么吗? 生:有“泡”,有“猜”。 师:是的。为什么要“泡”? 生:因为诗是诗人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产物。 生:因为诗人总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师:怎么“泡”? 生:所谓“泡”,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 师:还有呢? 生: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 生:把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 师:又为什么要“猜“? 生:因为诗歌形象总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简约,极概括,留给欣赏者的欣赏空间极广阔,诗本身的郁积太多,所以难免有时需要“猜”。 师:怎么“猜”呢? 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推测、去阐发。 生:填补、连缀诗歌跳跃断续的地方。 师:那咱们这节课就来试试,看看大家的本事,看看大家举一反三的能力。 出示课件(以下例诗均同此): 一.读诗猜物——看看诗中描写吟咏的是什么事物或景物: 1.解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生(稍一思索,几乎齐声):风。 师:对!大家真聪明。这正是唐代李峤的《咏风》。看下一首—— 2.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蕊,琴上响余声。 生(议论片刻,一生举手):还是风。 师:什么风? 生:好像——春风。 师:何以见得? 生:飘落蕊,好像是吹落花的意思。 师:对,就是春风。嘿嘿,不错,这是南朝梁何逊的《咏春风》。往下看—— 3.不知谁抱镜,推在白云岑。万壑照成雪,梅花寒一林。 生(思索,议论,小声推测):雪花?不对不对。月亮?月亮。 师:嗯,的确是月亮。哪儿的月亮? 生:山里的月亮。 师:正是。这首诗题目《山月》,作者是清代的许遂。写的怎么样? 生:把月亮比喻成镜子,没啥新意。但后两句很有意境,侧写月光,非常美。 师:好。接着往下看—— 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生(交头接耳):雪花? 师:啊?雪花?是么?不贴边儿吧! 生:光? 师:差不多了,但还不是。 生(恍然大悟):影子! 师:什么影? 生:树影? 师:再猜。嗯——比树影还美的—— 生:好像是花影。 师:对了。这是苏轼的诗,题目就是《花影》。 生:啊——可不是嘛! 师:有趣儿吧?不愧是大诗人,多么热爱生活啊。充满生活情趣儿。不过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说“瑶台”象征“高官显位”,“花影”喻趋炎附势、攀附权贵的“小人”——你信么? 生:也有点儿道理。不过那这首诗就不怎么美了。我还是喜欢把它当成是写景诗。 师:好。再来一首—— 5.拂拂生残晖,层层如裂绯。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生(议论,交流):云? 师:再想想—— 生(兴奋):霞。 师:什么霞? 生:晚霞。 师:何以见得? 生:残晖嘛。 师:好。换首现代的。看—— 6.梦的朋友 / 幻想的姐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 却老走在你的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 既狡猾又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生:理想。 生:追求。 生:希望。 师:对,希望。题目就是《希望》,艾青的。 下面咱们品几首现当代的小咏物诗,悟一悟其中的感情和思想。 7.《小花的信念》(顾城):在山石组成的路旁 / 浮起一片小花 她们用金黄的微笑 /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她们相信 /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 也会粗糙的微笑 / 在阳光和树影间 / 露出善良的牙齿 ——这是顾城14岁时的作品。请大家小声重读几遍。 生(惊讶。小声重读)。 师:谁先说一说你的感受和理解?比如说小花抱定的是怎样一种信念?石头又是怎样一种形象? 生1:小花的信念是用微笑来对待一切。石头代表冰冷、冷漠的人。 生2:小花以德抱怨。 师:好!“以德抱怨”这个词用得好。 生3:老师,小花是不是太天真、太单纯甚至是太软弱、太窝囊了?石头能发芽么?对冷漠冷酷甚至邪恶的人或事物能这么一厢情愿的微笑么?太基督徒了吧,打左脸把右边脸也伸过去? (众大笑) 师:呵呵,好么,一下子用这么多形容词最高级。不过他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回答? 生4:总比以怨抱怨、以暴制暴好吧?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嘛。 生5:这只不过是诗人单纯美好的善良愿望而已,不可当真。 师:不可当真吗?我很当真呢。 生6:基督徒精神不好么? 生7: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特别需要微笑、善良、宽容、理解。 师:我非常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人与人之间,太需要这种单纯和善良了。这正是这首诗的思想价值之所在。艺术上的价值呢? 生8:我觉得“粗糙的微笑”和“善良的牙齿”两句特好。 师:好在哪儿? 生8:我也说不太好。只觉得人们平时一般不这么说,但顾城这么说了,却既很新鲜又很形象,而且对“石头”来说,非常贴切。 师:怎么贴切法? 生8:嗯——石头表面一般都很粗糙,外形也一般都有棱角,像牙齿似的。 师:诗人使用了什么辞格? 生9:移用吧? 师:还有呢? 生9:拟人。 师:对。其实“发芽”一说,也是辞格,只不过是拟物罢了。诗人究竟是诗人,总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制造出新鲜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乍一看不是那么回事,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好,再来一首跳跃性较大的。 8.《往事二三》(舒婷):一只打翻的酒盅 /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 青草压倒的地方 /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 生锈的铁锚上 /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 在脆薄的寂静里 / 做半明半昧的梦 ——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我来读。 师:很好。很带感情。全体再默读一遍,好好体味一下。注意题目的提醒。 (学生默读,体味) 师:谁来解读一下。 生1:题目是《往事二三》,看来作者是在回忆。回忆的是什么事呢?我还没看太明白。 师:是啊,回忆的什么事呢?你请坐,听听别人的。 生2:“一只打翻的酒盅”,看来跟“喝酒”有关——是不是喝多了? 师:说下去。 生2:酒盅都打翻了嘛,肯定是喝多了。 师:嘿嘿,你真聪明,你找到了解读此诗的突破口。接下来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生3:啊,真的耶——喝多了,离开了,走在月光下的石路上,晃晃悠悠的——可不就觉得石路在晃动么? 师:接下来两句呢? 生4:是不是摔倒在路旁的草地上了? 师:对,完全正确。那“映山红”又该如何理解? 生4:抒情主人公仰倒在青草地上,小脸喝得红扑扑的——不就像是一枝映山红遗落在那儿了么? 师:太对了,大家接着说—— 生5:哎呀,整个第二段不就是在写“天旋地转”的感觉吗? 师:就是嘛。不过第二段的后两句中“生锈的铁锚”怎么解释? 生6:指眼睛吧。人若是喝多了,眼神儿就不那么亮了,比较迟钝、散漫,不聚光了,可不就是生锈了。 师:用铁锚作喻还有没有别的意味? 生6:有沉重感,下坠感。 师:下坠感?(众笑)不准确吧?你是不是想说“堕落感”?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本站论坛稿)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本站论坛稿) |
下一篇文章: 课堂实录:《亲近诗歌》(袁卫星)(本站论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