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
|
查询语文课堂实录反思的详细结果
|
韦国清同志的报告就是针对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是一个好报告。 第三层是文章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把“四人帮”、林彪一伙颠倒的关系颠倒过来,重新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综上所述,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紧扣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论证时大量引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言论、实践活动作论据,由特殊到一般地进行了充分、缜密地论证;文章最后解决问题,提出今后应该怎么做。 二、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的一、二、三、四题。 教师可在适当时间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精神。 2、掌握文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论证结构的方式。 教学设想: 1、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分析讲解时多用启发式、点拨式,将论据进行分类归纳。 2、本课口语化特点十分明显,演讲话题也切合学生实际,建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观点组织论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例证法或引证法来增强说服力。 教学要求: 1、要研究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2、认真体会本文作者积累材料,严格筛选材料的功夫,从而强化平日注意积累材料的意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讲读课以探讨、解决问题为主,读读、议议,即注意“双基”的落实,又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3、练习设计重在学以致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一、解题,导入新课(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2)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3)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 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4)具体说,全文共9段: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以上9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根据课后“练习二”的要求,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根据课后“练习三”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 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 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 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 ③赞美敬业的人。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课堂实录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职业教育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
下一篇文章: 甜甜的泥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