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是这首优美的诗句把我带到姑苏城外,站在枫桥边去领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了,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
站在枫桥上,情不自尽的默念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尽了枫桥愁思和古刹禅意。枫桥愁思好懂,却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张继是因为停在了枫桥这个地方,其实枫桥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单孔桥,站在枫桥上,坐在张继巨大的铜像怀里,努力想像着张继当年的心情,我仿佛好像走进了张继的诗里,伫立在那寒山寺外的石拱桥上,故人不在,友人难觅,而钟声依然,心绪依然。那柔中带刚,妩媚间透着粗犷、雄浑而悠远的钟声徐徐飘来,将我那多愁善感而又狭窄的心胸一次次开启、扩展,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条枫叶铺就的山路,我像是又寻觅到了一片可以与之对话的天空,可以与失去的友人交流,他们的灵魂如风一样徐徐而至,轻柔而温存,娓娓动听地向我叙说着那值得珍藏的如烟往事和弥足珍贵的友情。因而一时间,那些在尘世里染有的喜怒哀乐、荣辱眷慕等等一切,皆付诸东流,我的胸中开始豁达悠然起来.于是我的 感觉好像变了,我想,我终究不过是一位枫桥夜泊的旅人,内心里始终敏感而飘移着委婉缥缈思绪,血管里一直涌流着一股清澈浪漫之水,喜欢穿越时光隧道寻找域外的江枫渔火,喜欢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清晨歌吟人生的曲折与辉煌.
公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唐朝一个落榜的考生心灰意冷的从长安乘船回苏州。在小船的摇晃中,这个叫张继的书生辗转难眠。不觉中,小船已停靠在了苏州寒山寺旁的枫桥边。此刻夜半钟起,江枫飒飒,渔火点点,他不禁对景吟诗。这一首《枫桥夜泊》,使一座桥和一座寺院蜚声海内外。
这是一座月牙形单孔石拱桥,它横卧于苏州古运河之上,河畔绿树逶迤,桥身藤蔓乱挂。枫桥一带并不长枫树,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地处运河交通要冲,每当皇家的漕运船队浩浩荡荡由此北上,这座桥就要由兵丁封锁起来不让闲人通过,人们就叫它封桥了。匆匆而过的张继或是笔误,或是后人有心而为,将诗名题为《枫桥夜泊》,人们便从此将错就错了。连这一段运河,也有了一个枫江的雅称。岁月风霜,唐代的枫桥早已不在。眼前的枫桥,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
一首诗,使一个落魄的书生扬名至今,也让枫桥成为苏州三百桥之首。古往今来的人们品味着诗的意境,也考证着诗的出处。有学者就描画了一幅出人意料的《枫桥夜泊》地图。诗中的“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它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江枫”是寒山寺旁的江村桥与枫桥。而“愁眠”,则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的孤山,它又名愁眠山。当然,这幅地图多为后人牵强附会而为。但是,江村桥和枫桥确实存在。当年,枫桥一带商埠林立,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重要的关口。
明朝年间,由于倭寇经常在沿海登陆后入侵内地,在苏州城外筑有不少关口,以防倭寇入侵。枫桥至阊门十里通道上,就设了三道防线,名为三关。枫桥边的铁铃关就是第一关。白虎关为第二关,青龙关为第三关。青龙、白虎寓意守关战士如龙似虎般击败来犯之敌。铁铃关上的红叶依旧红艳,冥冥时空中,过去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贴近!似乎张继不久前才吟着那首千古绝唱,怅怅离开。
千百年来,枫桥、寒山寺就是呼吸在诗的意蕴里。踏上通向枫桥、寒山寺的路,就踏上了一条诗的甬道。一路上,撩拨着人的、牵惹着人的、使人跃跃欲试的、令人心往神追的,都是诗──古贤的诗、今人的诗,以及诗一样美妙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