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浓于水的思乡曲——余光中《乡愁》诗鉴
|
查询语文课堂实录反思的详细结果
|
活动策划者 临海中学 汪群英
【活动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文学作品的欣赏有别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欣赏虽然离不开作品的阅读,但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个体所受到的熏陶、感染和所获得的美感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与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活动式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阅读欣赏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欣赏、自我提高的语文活动,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本活动力图从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形式入手,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活动准备】
1、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阅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以及有关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文学作品来扩大视野,互为参照。
2、搜索古代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数首,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3、适时安排扩展阅读。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体味起用语的典雅质朴。
4、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演读。
5、试以“乡愁是……”为参照进行仿句练习。
【活动导引】
1、情境创设:
同学们,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现在,又是半个世纪多,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思归的心。台湾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在临终遗诗中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集中表达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悲愤出诗人”,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一首。
2、简介作者
多媒体投影: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 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活动过程】
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乡愁》是余光中乡情诗的代表作品,我们欣赏它,首先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听配乐录音(多媒体画面展示),启发学生:朗读这首诗是在感情上、语速、语调该如何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小组试读。
4、挑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个别演读,并结合画面给配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大家读得比开始进步多了,但似乎还不尽如人意,是不是还有什么细腻、真挚的情感隐藏在诗歌言语中,没被我深深理解呢?让我们披文如情,感受诗歌的情感的美。
问题导引:
①这四节诗,每一节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通过什么物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③这些物象含蓄到表达了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指什么?
④诗节能调换吗?为什么?
以上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同学们,一首好诗,它的语言往往能诱发人多面的联想,因此一个理想的诗歌读者也要善于从诗歌中获取诗人寄寓的情感,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填补诗人语言留下的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能否运用想象在大脑中绘制一幅诗歌所描绘的人物、图景、场面、事件呢?
老师范读诗歌,并出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空镜头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
四、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活动迁移】
1、叠词美的欣赏迁移。因为余光中是个诗人,也是个散文家,他的散文也非常注重音乐美,我就用他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为例作适当补充。文中的叠词的运用,不仅给人以春雨更加具体形象的感觉,更多的是赋予人音乐的感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这使学生对叠词美的感知、品味进一步得到强化。
2、句式美的欣赏迁移。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学生中写出句子有: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3、余光中乡情诗扩展阅读。《五陵少年》《乡愁四韵》
4、主题诗歌的扩展。
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崔灏的《黄鹤楼》,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岑参的《逢入京使》等等;教师另加补充的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等。
【活动评价】
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品味必须从诗歌入手。”诗歌欣赏对学生来说,带来的益处将是终身的。“阅读欣赏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欣赏、自我提高的[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课堂实录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血浓于水的思乡曲——余光中《乡愁》诗鉴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观潮 |
下一篇文章: 我若为王(转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