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是著名作家何满子的一篇批判性很强的杂文。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古今中外有关头发的故事,点明了“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意思胡来”的人滥用职权的主题。文章内容简单,观点也很明确,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会使这堂课流于一般化。而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认识的途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把课文讲解与电视节目联系在一起 上课伊始,我与学生共同研究了文题,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由题目入手,学生回答,文章包括两个部分:剃光头和发微。文章的重点在:发微。 作者因何发微?微在何处?如何发微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运而生。如果采用普通的课堂讨论的方法,学生恐怕兴趣不大,我想到了央视的《面对面》栏目,让学生分组扮演主持人和作家,自主质疑和解疑,教师扮演热心观众,点拨和补充。在对话和交流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理清思路和品味语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也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其实,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平等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只有在自己熟悉文本,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之后,才可能真正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语文课的精彩也就有可能不期而遇。 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从台上走到台下,充分信任学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如学生在提问时,就涉及到了文章材料的选取,行文脉络,重点语句的品味等方面,在活泼热烈和井然有序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中,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然后,老师适时小结和回答如何发微: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并且提示杂文的特点——以小见大。 二、把内容巩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语文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课文的解读上,无疑限制了它的外延和拓展。这篇文章抓住了剃头匠与掌权者的相似点,卒章显志,指出社会中存在的弄权和耍权的现象,并强调要对其监督。 针对文章这个特点,我又设计了聚焦社会的环节,让学生谈谈现在自己身边还存在哪些弄权现象,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以后自己手里有了权力,怎样合理化的使用?在大家的畅谈中,很好地实现了育人的目的,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后课堂在学生一起诵读给弄权者的一首词中结束。 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 而是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从而把课堂变成了思考的乐园。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能在自主质疑和解疑的环节,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知识归纳
剃头,这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小事。但杂文作者,因小见大,谈出了一番大道理。
读一读,想一想
1、作者怎样从剃头这件事一步步引到谈掌权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本文的幽默意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曲名。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不是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2、作者简介:何满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3、积累字词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4、弄清题意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