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
(说教材)《春酒》是台湾著名作者琦君女士的一篇思亲怀乡散文,编者放在人教版以“民风民俗”为话题的八下第四单元。本单元丰厚的人文情怀令人陶醉,妙趣横生的语言艺术让人痴迷。作者以细腻温婉的笔致,把家乡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家家户户喝春酒的喜庆,乡亲“起会”置“会酒”的融洽,多年之后“我”按母亲的方法炮制“八宝酒”的情思,用“家乡的味道”一一拾起。“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儿时的情趣与游子思母思乡的伤感,在这“春酒”“会酒”的杯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民俗民风之美。
(目标预设)作者用诗化的语言话“春酒”,寄乡思。开篇入题,直写故乡“新年后的农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点明“春酒”在“我”心中的分量,言明“我”对它的情有独钟。然而作者在这里笔锋一转,插入新年里的“迎神拜佛、蒸年糕、说话讨吉利”等风俗“受拘束”,远不如“撒”吃供果开心,“邀喝春酒”“农家扶得醉人归”甜美、“置十二碟”饮会酒特别。千余文字、寥寥几笔,一幅长长的江浙风俗画卷便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那孩子们的兴奋与快乐,家长们的紧张和繁忙,历历如在目前。因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大致思路,探研作者故乡独特的民风之美”。
细节是文章靓丽的花朵。作者富有的细节勾画了儿时“我”的率直、顽皮与可爱。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透过字里行间盈面而来。课文的1至4段,表写“我”的童心,实在写母亲温柔敦厚。我们既能从中读出一个率直纯真的“小酒仙”,更能品出一个勤劳、慈爱,善良的母亲。母亲的母心、佛心仅在此么?不,还有“会酒”的浓墨重彩。母亲不“上会”却借花厅、供煤气灯、像过节似的“捧”出八宝酒来助兴。我开心,“母亲”更“得意”,“高兴得两颊红红的”。瞧,酒不沾唇,人自醉。沉醉于自己亲手泡制的酒淳,沉醉于能为邻里出点力的骄傲,沉醉于邻里一家有难众人帮的和睦。母亲那得意的样子、笑眯眯的神态、谆谆教诲的话语(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款款地流淌在作者笔下,传神鲜活如在面前。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课标》的要求,我把教学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感受生活的情趣,体悟‘我’的童趣与母亲的温柔敦厚”。
学习本文,还应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同时,目透纸背与作者对话,透过作者远在异乡,炮制“八宝酒”却品不出“道地的家乡味”,理解作品中那海外游子的伤感、刻骨的乡愁。为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目标是“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重难点预设)学习散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本文语言浅显但意蕴深厚,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品读文章意蕴深厚的细节,感受生活的情趣,体悟‘我’的童趣与‘母亲’的温柔敦厚”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儿时的童趣,母亲的宽厚那是远在海外的琦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童年、对母亲的思念倾注了她的一生,但对于阅历有限,又没有相关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又怎么可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呢?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于“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怀”。
(教学策略)作品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情趣交织在一起,辉映成一曲快乐而感伤的乐章。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读者。学习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可以“沉醉”,但课堂不能“散乱”,条理清晰、教学有序是课堂有效、高效的策略之一。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道而弗牵”、“不愤不启”,“引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课标提出的要求。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读”是我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初读、解读、建构三个层面[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喝春酒—喝会酒—自制八宝酒);解读—领会文本意蕴(风俗美,人情美,思乡情);建构—珍民俗,惜童真,怀乡、思亲的精神家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研讨。
(说教学流程)《春酒》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简短,线索清晰。通过七年级、八上及本单元前三篇散文的学习,学生对散文风格的把握、行文意蕴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我设计了 “话题引入、整体感知――读品结合、理解文本――局部研讨、走出文本”三个阅读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感知风俗美。)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是吧?谁来向大家介绍我们本地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的情趣、了解本地的民俗风情,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民风之美奠基。
1、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家乡过年时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一是明确风俗有:饮春酒、迎神拜佛、蒸年糕、说话讨吉利、分食供果、摆会酒。二是引导明确课文以“酒”为线索依次写了饮春酒、喝会酒、我“炮制八宝酒”(课文除写春酒、会酒外,还在结尾写了什么?)三个方面的内容;我最爱喝春酒。
(第二板块:二进课文,品意蕴、悟人性美)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读出“我” 最爱喝“春酒”呢?
学生找出的句子可能有: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3)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4)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6)……
这里对学生的交流的引导致关重要。无论学生读出哪一句,都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从这段话中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我”?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情趣?请学生试读,再相互评价读得怎样?你为什么认为应这样读?如第一句要通过“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鼓鼓的、蜜蜂、捧一大包”的重读,读出“我”的率直,乡人的淳朴。对“母亲”一词要读得深情,有淡淡的乡愁味。让学生明白朗读中经过技巧处理的词语其实也就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这样既掌握了朗读技巧又习得了一定的品读方法。如此在读中习得语言、读中领悟情趣、读中感受形象。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引领提升品读能力的过程;读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情感活动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助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
3、请用一句话归纳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目的在于把前面赏析的内容来一个梳理,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领悟能力。通过学生的情读,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的归纳,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酒仙女孩儿便在学生的眼前呼之欲出了。
4、情境设置:刚才的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率直、纯真爱喝春酒的小酒仙,她最爱喝的“八宝酒”是谁泡制的呀?(母亲)哦!这里还藏着一位重要的人物――母亲。那我们又能从文中读出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浏览课文思考作批注。
这一步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当学生交流时,用“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明确母亲的慈爱、勤劳、俭朴[家境富裕(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还自制八宝酒]、热心、处事严谨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对我喝酒的叮嘱、“分分寸寸要留神”)、事件(泡酒、请邻居喝酒、邻里上会借花厅、供煤气灯、像过节似的捧出八宝酒、得意的讲制酒的方法)来刻画的。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