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织
|
查询语文高中三年级教案的详细结果
|
《促织》教学案例 东莞中学语文科曾维芬 Email: lcdgzwf@yahoo.com.cn 课文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此外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工具书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概述故事大意,编写情节提纲。 (第二课时)让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最后一段“异史氏曰”;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细致生动、详略得当的情节,真实细腻的动作、神情、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教学实录 2006年2月28日 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促织》这篇小说的外在情节线索和内在情感线索以及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所认识。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就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情节的虚构问题加以深入讨论。 《促织》这篇小说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几乎每一届的学生都会学习,但由于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同,文字也有一些出入。比如我们粤教版的第四段部分内容是这样的:(幻灯展示) 课文第四段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手稿本,课文选用了这个版本】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青柯亭版本】 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不同文字的部分。 生:手稿本意思是夫妻两个心里稍微安慰一些,但蟋蟀笼子已经空了,想到这些就气断声吞,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了。清柯亭版本意思是夫妻两个心里稍微安慰了一些,但成名的儿子神情气质都已经痴呆麻木了,气息奄奄只想睡觉。成名想到蟋蟀笼子空了,于是气断声吞,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 师:同学翻译得很好。我们要注意“顾”“念”这两个字在这里应该选取的意思。这两个版本的意思有一些不同,一个讲了成名的儿子变痴呆了,一个没有交代这个情况;另外还讲了成名对儿子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请同学说说自己对这两个版本的看法。 生1:我赞同书本上选的这个版本。这说明了成名到底还是很关心儿子的,这比较符合真实的人性。 师:是啊,虎毒不食子,这也是人伦天性。 生2:我也赞同书本上选的这个版本。因为课文第八段已经补充说明了成名的儿子“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的情节,在这里就没必要多说成名儿子的状态了。 师:我们同学很善于从课文出发,找出依据。 生3:我也赞同书本上选的这个版本。因为小说开篇就交代了成名是一个为人老实、迂讷而且善良的人。他连其他村民都不敢得罪,不愿去逼迫他们交纳促织,以致自家“薄产累尽”,还被打得很惨,到最后“辗转床头,惟思自尽”。这么善良的人肯定会心疼儿子的。在儿子惹祸自杀又好不容易醒来之后,他应该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了。这样比较符合情理。 师:我们同学能够从小说人物性格出发,联系到前文来推断后文,这是很好的习惯。说得也很有道理。 生4:我赞同清柯亭版本。正如上一位同学说的,成名是一个善良迂讷的人。如果选清柯亭版并不能否认成名的善良,相反地突出了连这么善良的人也顾不了儿子的健康,这不是更有力地讽刺了蟋蟀的重要性吗?小虫子的生命竟然贵重过于人,这更可见当时社会的不正常。此外,这里交代了成名儿子精神不正常,正和后文的离魂之说相照应。前后印证,行文严谨。 师:我个人也很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外地捕到一只促织,这时的心理是“虽连城拱璧不啻也”,道出其无比珍视的内心;待虫毙儿手,儿又不知去向,成名再次陷入绝望,“如被冰雪,怒索儿”,这是由喜转怒;不久得儿尸于井,转而“化怒为悲”;后来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本该化悲为喜的却只是“心稍慰”。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导致家破人亡,所以成名又陷入深深的焦虑,甚至“亦不复以儿为念”。一只促织给成名造成的经济上、身体上、精神上的损失竟然如此巨大,让人难以想象。促织的得而复失扭转了成名的命运,也扭曲了他的内心,为了一只毫无实际用处的促织,迫使一个善良的老实人在狂喜和极度悲伤中两极徘徊,甚至连父子之情都淡漠了,面对成名几经折磨的心灵,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第八段也又一些文字出入。(幻灯展示) 课文第八段 又嘱学使,俾入异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青柯亭版本,课文选用了这个版本】 又嘱学使,俾入异庠。由此以善养虫名,屡得抚军殊宠。【手稿本】 生1:我赞同书本上选的这个版本。小说只讲了成名因儿子魂化促织,才使他侥幸过关并因此受宠,他本是个读书的老实人,不可能因为偶然一次上缴的促织就“以善养虫名”。 生2:成名之子自言魂化促织,更深化了主题。比较符合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而且说明成名之子为了全家性命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要经过无数角斗,要轻捷善斗才能保得平安。成名一家因此获得的财富更让人感叹不已。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有深度,非常好。我也赞同这个版本。这不仅可以使小说在前后情节上相互照应,更深化了主题。 师:对课文一些文字出入我们暂告段落。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小说的本事。(幻灯展示)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文字,翻译这段话。 生:翻译。 师:“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这个“以”字意思是“因为 ”;“妻谓骏马所易”,这个“谓”字翻译为“说”不大好,在这里可以解为“认为”;“自经”是个书面语“上吊”的意思。 师:这则野史就是蒲松龄这篇小说故事的原本。请同学们把它和《促织》课文加以比较,看有哪些不同。 生1:虫子得来的过程不同,一个是用骏马换来的,一个是求神占卜得来的。还有野史讲的是妻子弄失虫子自杀,而小说讲的是儿子弄死虫子自杀。 师:这位同学找出了两点不同。 生2:结局不同。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 师: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了。还有吗? 生3:小说情节更曲折,内容更丰富。 师:小说多了“村中少年好事者”这样一个人物。(幻灯展示) 请对两者加以比较,有哪些不同,并加以评价? 本事 小说 ①骏马换蟋蟀 求神问卜得佳品 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九岁之子惹祸自杀 ③增加了村中少年好事者这个人物 ④夫亦自经(悲剧结局) 俾入邑庠,裘马扬扬(喜剧收场) 师:得虫的经历不同,怎么看待? 生1:求神问卜得促织,这更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生2:人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去求神,这样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致于绝望。 师:很好。我们同学从这些更好地看出了成名夫妇无路可走的实际处境,只有在绝境中我们才会想到神怪这些虚无的东西。我们读者也明白这是作者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师:我们现在看第二点不同之处:妻失虫自缢和九岁之子失虫自杀。 生:妻子是成年人,自然明白蟋蟀的重要性,自己弄失虫子自杀比较正常,不难理解。但一个九岁的孩子弄死一只小虫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可他却自杀了,说明他非常畏惧,而且明白虫子价值大过他自己,他的自杀让人内心沉重,更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非常到位。成名之子九岁正当顽皮的时候弄死一只虫子却自杀了,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可正是这样一个小孩子在自己惹祸后魂化为促织,经历了无数角斗,历经了无数的风险才保住了全家的性命,最后又因此富贵。这些离奇的情节让读者也深切感受到了九岁小孩子所遭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折磨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令我们读者内心沉重,更促使我们反思。 师:第三点不同怎么评价。 生1:这个少年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原因是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样可见皇帝的喜好会影响社会风气。 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我们的同学讲得很有道理,这说明上层人物一举一动都会给社会风气带来影响。 生2:少年养促织得胜而昂其值。说明了养没有实际利用价值的小虫子可以发财,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也说明社会不正常。这和前文小说的背景交代相照应,又和“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相应证。 生3:因为有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和成名儿子魂化促织相衬托,叙述出成名致富的过程,使故事更加完整。 师:其实小说第八段成名之子自言“魂化促织,轻捷善斗”便可使故事情节完整。这个人物的安排虽然对情节的完整性没有什么影响,但他在小说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则他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这点我们已经在上一个课时的神情细节鉴赏时讲到了;二则这个人物也成为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成名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三则这个人物及其事件也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跌宕曲折,使读者的内心波澜起伏被小说深深吸引。 师:我们现在来比较小说及其本事的第四点不同之处。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你怎么评价?小说的喜剧结局是否削弱了对丑恶社会的谴责力量? 生1:喜剧好。读者和听众更喜欢。 生2:课文最后一段“异史氏曰:天欲酬长者”,像成名那样的好人应该有好报。 师:我们的同学很善于从文本找答案。“天欲酬长者”这也是作者的一个观点,可是这不是在鼓励大家都作老实人任人宰割而不反抗只等上天来给好报吗? 生3:悲剧好。这更突出了虫子价值重于人命,社会腐朽黑暗的主题。 生4:喜剧好。悲剧太普通,喜剧使情节更富于变化,显得负责曲折;喜剧也证明了“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这个观点。因为一件事使人自杀失去生命,又因为同一件事使人富贵发达,这更深刻揭示了腐朽,没有削减批判力度反而加深了批判力度。 师:是呀。同一件事情可以使人上了天堂,又可以让人下到地狱,这更可见得当时社会的不正常。至于喜剧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高中三年级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促织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教案 |
下一篇文章: 促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