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专二年级第三册教案
|
查询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详细结果
|
像数不清的金刚钻”),有对声音的描摩(如写牧女们“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有对色彩的描绘(如写牧场黄昏色彩瑰丽奇妙)。总之,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绘声绘色地细腻描写,把夏季牧场,写得景色如画,令人神往。
(三)讲析“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1.由四名学生分读(或放配乐朗诵)这节四个段落,让学生思考回答这部分材料组织的顺序是怎样的?把“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改为“旱獭·雪莲·野马·蘑菇圈”行否?为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的记叙顺序,基本上以描述对象被发现时间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先写草原上的野马,再写酥油草丛里的蘑菇,又写牧场边缘山脚下的旱獭,最后写从山脚往上爬,天山雪线以上的雪莲。而写野马是黎明的情景,写蘑菇是日出后的情景,这里又有一个时间顺序,因此材料的组织很有条理,支脉是先时间后奇珍异品。如果把“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改为“旱獭·雪莲·野马·蘑菇圈”,材料的组织顺序就不符合作者游览天山的观察顺序。
2.天山的奇珍异品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四种来写呢?
明确:这四种是天山所独有,着意描写和渲染,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具体描写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时,作者是抓住它们哪些特点写的?(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这些珍品的特点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明确:写野马,着力写一个“野”字,以别于家马。主要抓住它的习性(“合群”和“护群”)和雄姿(外部姿态),特别是表现在鬣鬃上,先写它“像许多飘曳的缎幅”,再写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蘑菇,着力写出它不同于外地蘑菇的特点,抓住它的形体(“又大又肥厚”)、颜色(“雪白”)、数量(“繁星似的”)、味道(“鲜甜的滋味”)等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还写了采蘑菇,情趣盎然;吃蘑菇,别具风味。
写旱獭,着力于一个“旱”字,抓住它的经济价值(“与水獭作类比”)、习性(“冬眠时间长”)、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等特点加以描写,寥寥数语,活现出旱獭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形象。
写雪莲,着力写一个“雪”字,抓住了它的形态(“玉琢似的”“蓝洁晶莹”“柔静多姿”)、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中,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功效(“很难得的妇科良药”)、价值(“稀世之宝”)。
(四)巩固新课
“迷人的夏季牧场”的描写顺序。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五)布置作业
掌握有关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五)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讲析“天然湖与果子沟”及结尾,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订正课后有关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订正课后练习二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组“汇成”,汇合而成,文中指许多雪水聚集在一起而成为溪流。“形成”变化而成,文中指“浪花”由于水石相击,往上抛而变成“白莲”。
第二组“透射”,穿透照射,文中指阳光穿透水层照射到水底。“映射”,照射,文中指雪峰的红光照射到牧场上。两词的区别在于“透射”含有穿透阻挡物之义;“映射”却无此义。
第三组“融化”,文中指雪变成水。“消褪”,文中指红光逐渐消失。两词区别在于前者指状态变化,后者指事物消失了。
第四组“五彩斑斓”,文中指水石在阳光照射下灿烂多彩。“金碧辉煌”,文中指牧场在雪峰的红光映射下变得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两词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色彩的鲜艳、丰富,后者强调色彩的华丽。
2.讲析“天然湖与果子沟”
①指名朗读(或放配乐朗诵)
对“湍”“涧”正音正字,“湍”(tun),不同于“揣”(chui);“涧”(jiàn),不读jin。
②启发学生理清这则材料组织的顺序,提问学生:把“天然湖与果子沟”两部分改为“果子沟与天然湖”行否?为什么?
明确:从高到低,支脉是空间转移的线:天山高处的天然湖—山涧—溪流—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顺着水势,由高到低,写得井井有条。如果把“天然湖与果子沟”两部分改为“果子沟与天然湖”,显然不符合作者游览天山的行踪和顺序。
描述天然湖与果子沟,作者都进行今昔对比,展示新的社会制度给哈萨克牧民带来无限美好的前景。
③让学生思考:作者抓住天然湖哪些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边板书,边要求学生在书上做记号,或出示投影)
“奇”(“在天山的高处”)
“清”(“明净如镜,水清见底”)
“美”(雪峰“倒映水中”)
“幽”(“天鹅的叫声”)
色多变:高处望(是“一片爽心悦目的茫茫碧水”);低处看(是“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由近远望(是“湖色越远越深……)
④由于作者抓住了天然湖的特点进行描写,天然湖的景色就十分清晰地呈现在我们读者眼前。作者这里还引出古代哈萨克少女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通过传说,虚写湖水的来源,一方面写出旧社会牧民的辛酸,反衬牧民今天的幸福,另一方面增强了天然湖的迷人魅力。
⑤第23、24两段主要写湖水的来源和飞瀑的形成。在描写时角度多变。让学生思考:角度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远处可以看到“飞练的白光”;从近处可以感觉到“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可以看到“瑰丽的彩色水雾”和“玉石那么洁白”的蒙古包。高、低、远、近,角度多变,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瀑溪涧的壮丽图景。这两段同第一节中“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的描写相呼应,也点明了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西北的发展前途极为广阔。
⑥指名朗读第25、26段,即有关果子沟的部分
启发学生:作者是怎样描写果子沟的景致的?两个对偶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对比手法,突出建设边疆的意义。过去的果子沟:花开无人知,果实无人采;老树凋枯,新树茁壮;沟里“堆集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现在的果子沟:养猪场、酿酒厂的建立,使天山的珍品造福于人类。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这一对偶句是通过春景秋色的描绘极赞果子沟的富饶。
“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的累累苹果无人采。”这一对偶句,抒发了作者对过去“连绵五百里”的野苹果不能利用的无限惋惜之情,激起人们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
3.同学齐读结尾段
教师发问:为什么这个结尾段读来让人感到饶有兴味?
明确:文中以一个“何止”、三个“不论”、两个“处处”,总结了天山的富饶美丽。结尾回应开头,依然用的是导游者的口气,既密切了同读者的关系,又透露出作者热爱天山景物的强烈感情。这种结尾,新颖别致,使读者仿佛摸到了作者那一颗激烈跳动的心,并决心跟随作者一起畅游天山,去领略天山的无限情趣。
4.投影出示全文思路和结构图解并由同学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详见“板书精华”和“中心思想”
5.归纳写作特点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每一部分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或由昼至夜,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天山的湖光山色,还是奇珍异品,作者都能抓住其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文中多方设比,妙喻联珠,各种比喻有三十来处,无不生动贴切,形象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作者娴熟地用炼句,绘声、绘形、绘色,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6.巩固新课
完成课后练习四;分别让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7.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练习三、四
(2)本文比喻的运用相当出色,但有些比喻句尚欠妥贴,在华丽语词的后面还隐含着某些不足,建议有兴趣的同学从本文修辞上有些瑕疵,找一找文中例句并加以分析,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修辞能力。
(3)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字数三百字以上(如能在课上完成更好)
8、板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教育和教学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中专二年级第三册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生物入侵者》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