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好以后,多读几遍,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斟酌一番,把运用不当的词汇改换恰当,不通顺的句子改写通顺,混乱的层次条理清楚,这是写好作文必不可缺少的步骤。 我遇到的不少少年朋友则不是这样的。他们每逢作文既无提纲,也不打草稿,面对文题,提笔就写,匆匆成文,掩卷交差完事。结果是错别字连篇,病句丛生,层次混乱,甚至连中心思想都把握不住。问他为什么不多修改几遍,回答:“我不会!”是啊,作文写完后应该怎样修改呢?我认为改好一篇作文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修改。同学们写完作文都要交给老师批改。据我所知,一位语文老师批改同学的作文是很费气力的,他要从思想内容、结构安排、层次段落,到遣词造句,面面俱到进行阅读、推敲、评改,指出作文的优缺点。同学们应该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拿老师批改的作文,细心领会,按老师批改意图,进行认真的修改,扬长避短,使其完美。那么作文水平就会日见长进,逐步提高。应该指出的是不少同学不重视老师的批改意见,看看批语,改改错别字,修正一下病句,这算是好的;差的只看看分数、等级,便塞进书包里,老师的辛苦在他们那里化为无效的劳动。试想,这样能把作文写好吗? 二、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是为了表情达意,即把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通过文字告诉别人,达到互相交流,共同勉励的目的。然而一个人的知识视野、认识水平总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弥补的方法是同窗之间彼此交流,互相切磋,集思广义,相得益彰。起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活跃思想,启迪智慧之功效。互相批改作文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同学看看,请别人提提修改意见,然后修改。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不亚于老师的批改。没有这样做的同学,不妨试试。 三、自己修改,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方法。我国著名作家赵树理在《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一文中说:“我是不会做诗的,可是有时也写一些韵文,类似诗的东西,这类东西文短字少,几句话就要见高低,这就需要嚼字,不断地改,有时睡了觉想起还有不妥当的地方,爬起来又改。……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使文章能够准确地达意,就得嚼字,就得认真改。”寥寥数语,讲到自己要“不断地改”、“爬起来又改”、“认真改”,只有改,改,改,才“能够准确地达意”。怎么改?就是要“嚼字”。说得多形象,就是在字斟句酌上下工夫。我想,照作家说的坚持下去,还怕文章写不好吗? 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花工夫,等你尝到修改的甜头,你就会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不改是不行的! 第十二讲 怎样修改作文 作者:任晓东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的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通过“读、删、增、改”四个步骤修改作文的内容。 3、使学生学会通过语言上的修改使文章富有文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修改作文的内容。 2、如何修改作文的语言,使文章语言流畅、生动而有文采。 三、教学过程:(教师讲解) 怎样修改作文 修改,是写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有的同学却轻视这一个步骤,甚至放弃这一个步骤,这是很不好的。想一想,哪一个大作家的作品不经过修改呀?有的要反复修改几遍。鲁迅先生就说过,写完文章后自己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去掉。这就是修改要做的工作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作文难道不需要修改吗? 修改文章,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往往是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着手。内容的修改一般有“读、删、增、改”四种,而语言上的修改一般是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子和把字、词、句子改得更有文采。下面就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谈谈作文的修改。 一、文章内容的修改 (一)读 写完作文后,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至少读两遍。如果是平日习作,最好不要马上读。因为你刚刚写完作文,思想里还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挑起毛病来,漏掉的会很多。过了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然时间也不要太长),你做完其他事情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是考场上作文,最好也在检查完语文卷子上的其它题目之后来读作文。但是一定要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先朗
空空书斋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复习,达到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材料充实;(3)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4)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符合文体要求;(6)字体端正,卷面整洁。
(二)单项能力:
(1)记叙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能具体生动;说明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2)观察准确,联想恰当,想象合理。
(三)应用文的写作符合格式及行文习惯(应掌握的应用文种类:书信、启事、通知、新闻、电报稿、广播稿、申请书、说明书)。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提炼好议论文的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若提不出正确深刻的观点,就构不成一篇议论文。而观点不明确,则是同学们议论文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提炼出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呢?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但在同样理论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从具体材料中提炼观点的方法,善于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写的事物,则会有助于正确观点的提炼。这里,介绍几种提炼观点的方法。
第一,从现象中抓本质。面对一些具体材料,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比如有一篇《从“一条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据的材料是这样一个事实:最近,珠市口至广安门这条大街,日见清洁整齐起来,这是宣武区环卫局的同志们为改变全区清洁卫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条街做出的初步成绩。这则材料,人们会当作一般的一件好事来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该文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这一条街的‘一’里面包含着千百件艰苦细致的工作。34座公厕的墙壁、门窗一一进行了油漆、粉刷;430个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锈喷漆,排放整齐的……他们始终如一地埋头苦干着,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进而,文章又从中总结、概括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当然,他们也是不满足于“一”的……他们认真地从“一”做起。“一”比“0”来说是无限大的倍数,是发展成百、千、万……的实际起点。如果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这样不说空话,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四化的步伐肯定会大大加快”。这样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提出来的观点就比较深刻了。
第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们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由个别到一般,由常见的现象中发掘其深刻意义的方法。例如邓拓杂文 《事事关心》,文章开头先引用了明朝东林党人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作者对这副对联加以阐释:“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把上下联贯串起来,它的意思更加明显,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接着,对这副对联加以评论,既指出东林党人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当然还是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制度而进行政治斗争,”又肯定其进步性:“他们比起那一班读死书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了。”通过以上解释和评论,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因此,“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个大道理,是从一副对联引申出来的。全文说“小”显“大”,说“大”不离“小”,这就是善于以小见大的范例。
第三,类比推理,触类旁通。有一篇《着眼于无名之辈》的短文,在赞扬了《青春》杂志发表关于“着眼于无名之辈,就是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接着又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着眼于无名之辈”,是真正有见识、有魄力的表现。鲁迅茅盾这些大师,工作那么忙,在无名之辈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继而,又类推到其他行业说;“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少数名人,我们的作品只是在几个名人中打圈子,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文学如此,科学如此,体育如此,其他战线也如此。”这样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现实工作中要“着眼于无名之辈”这一观点由浅入深地提出来了。
第四,开拓思路,推陈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鲜,但如果能别出心裁,从另一角度深入开拓,也能提出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例如“同情弱者”这句话,在旧社会是一句赞语,延续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题为《“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则结合现实,从另一角度,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推陈出新,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