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二、文体 本文是游记(属记叙文)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四大文学体裁 三:分析课文 1:师范读第一部分 问题设计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长城和都江堰 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对比手法 2:生诵读 1自然段 是单句,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突出都江堰的激动人心。 2段:描述长城的景观特色,指出长城是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4、5: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指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 对比(1)时间 都江堰早数十年 (2)规模 长城大 空间 都江堰 时间 (3)文明: 长城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待人修缮 都江堰的文明是一中灵动的生活,只知贡献 作用:1):使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灌溉了中华民族 2):培养英才(诸葛亮、刘备、李白等),奠定抗战后方 结构: 师问:“它,就是都江堰”—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要点: 画龙点睛。起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四:板书 有了它……天府之国 作用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才有(李白) 有了它……(抗日)才有……后方 它……只知贡献 五: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六、小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二部分水流特征 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要点:突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 师:既然都江堰有如此大的历史作用,那么它的具体情形如何呢?请看(二) 学生读,老师读 问:这一部分写都江堰的什么? 生: 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 (1)写作都去都江堰之前对其并不以为然的心绪,从反面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去之前 只是 不会 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反面 还能怎样 ↓ 去伏龙馆之前 滋润,清朗 ↑对照 更滋润,更清朗 感觉——————正面 不太响,非常响 地震,海啸 ,山崩 声音 水流的壮观 海水 ↓ 都江堰水 ↑ 对比 翻卷咆哮 壮丽的驯服 强悍的生命力付之于规整 三部分 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0)过渡和衔接,承上启下 问:“这一切”指什么? 答: 都江堰的建造及效果 11—15:写李冰任蜀守郡和他兴修水利造福人发的伟大抱负。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 说明李冰兴修水利的重大意义”。 “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 —旱 ——水 可是有些人就看不到 16—19:写李冰为修都江堰所作的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 问:具体工作 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总结治水经验 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 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意义—— 圭臬 19:课后3题: 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他“大愚”“大拙”? —— 这并非贬词,而是说李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才能造福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繁养生息这一真理。这一真理是质朴平凡的,又是千真万确的。 20——24 写李冰父子的作为的历史影响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对比 ↓ 长城: 雄壮,蛮吓,残忍 壮胆,排场 ↑ 都江堰: 智慧,仁慈,透明 清朗可鉴 作业: 完成达标练习和课后题 小结: 内 蒙 访 古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 2、掌握围绕主标题选材的构思技巧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课时:3课时 教 法:朗读、分析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课文 3、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豪野粗犷游牧生活,在大草原上一展雄姿,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今天 ,让我们跟随剪伯赞的足迹,一起去内蒙寻梦。 二、背景及作者 《内蒙访古》是剪伯赞应马兰夫同志的邀请,于1961年7月23日至9月14日伴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等访问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剪伯赞,我国 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早在1926年参加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