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大海
|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
从思想内容看,都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憎恨与对自由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致大海》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也视为与自己有着特殊友情的朋友,面对大海诗人较为委婉地倾诉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托物抒情”。而《致恰阿达耶夫》诗人完全直抒胸臆,感情更为直白,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雄伟的抱负和历史的使命感。另外,这首诗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把“少年时代的戏耍”比作“梦幻”和“晨雾”,是虚无缥缈、转眼即逝的东西,说明自己对贵族子弟的玄虚生活感到厌倦。把对自由的渴望比喻为“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以表达心情的焦急。 进行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高层次地开展“研究性的阅读”,这种课型宜在素质较高的班级开设。 附:备教材料 卡片1: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卡片2: 乔治•戈登•拜伦(1788?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摘自于《外国文学史》) 卡片3: 《致恰阿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默默的荣誉--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少年时代的戏耍已经消失,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会升起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索引: ①《普希金文集•抒情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解读普希金诗选》(京华出版社) ③《普希金与杜甫自然景物诗中的美感情态之(三)》(《名作欣赏》2000年第3期) (设计者: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刘婷)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致大海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篱笆那边 |
下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