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an >> 韩愈 >> 正文

 

潮州民间传说中的韩愈形象

韩愈与赵德》这则传说中所明显看到了的。
    韩愈和大颠和尚交往的传说,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先看传说《叩齿古寺的来历》:韩愈刺潮州之后,听说灵山寺(在今潮阳县境内)有一个名叫大颠的高僧,学识渊博,十分高兴,便将他请来潮州相见。大颠和尚是一位修养很高的僧人,不过他的相貌非常粗陋,嘴上还长着两颗獠牙,这使韩愈一见面就感到不快。大颠和尚很愿结识韩愈这样一位有极高文学修养的朋友,因此当他觉察到韩愈的态度后,竟毅然将两颗獠牙敲掉,这一来使韩愈大受感动,把他留住潮州十多天,交谈辩论,结成了好朋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韩愈和大颠之间的友谊,就在大颠住过的地方建寺,那就是现在的潮州叩齿古寺。
    再看《留衣亭的传说》:韩愈曾三访灵山寺大颠和尚,辩论佛教问题。韩愈曾对大颠说:“僧人不耕而食,不蚕而农,这是有违先王教诲的行为。”大颠反问说:“读书人亦一样不种地不养蚕,这又作何解释呢?”他们谁也没有说服谁。尽管观点不一致,但韩愈对大颠的博学和雄辩却是十分佩服的。后来韩愈改刺袁州,临走时再去看望大颠,并送给他一件上衣作为留念。大颠不便着韩愈的衣服,便把韩愈送给他的上衣缝在袈裟的内面,日日穿着,以表怀念之情。后来,这件袈裟变得能缩能伸,大颠有一次将袈裟一甩,竟复盖了方圆三十里的地面。后人在韩愈留衣与大颠诀别的地方建亭纪念,这便是现在的留农亭。⒁
    有人怀疑韩愈与大颠交往的目的,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讨好皇帝。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曲解。明万历三年海阳刘子兴所撰的《重修韩文公庙碑记》说得比较客观:“公到潮时,与大颠来往,有崇释氏之嫌,则尤非也。盖当时远地无可与语者,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公召与之语,亦将告于圣人之道,庶几援释而入于儒,此公之所以孳也。”灵山寺寺藏的《灵山正弘集》,也记载韩愈与大颠辩论的经过。一个尊儒,一个信佛,各讲各的道理,谁都想说服对方而未能达到目的,直至赠衣作别时仍没有一个结果。
    陈历明在《高誉所依——潮州韩祠观感》一文中指出:“(韩愈)作为地方大吏,他谏佛而近僧,反而是兼顾各方积极因素,贤能兼备的政治风度……”⒂,上举韩愈与大颠交往的传说,正正说明了这一点。谏佛观点不变,近僧行为属实。为何?因为大颠是个贤士,是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韩愈敢于同“持不同政见”的贤达之士往来,交朋友,这不正是他的政治风度的表现吗?不正是他的礼贤下士,疽视人才的良好官风的表现吗?       肖遥天在《漫谈潮州文化》一文中这样写道:“平心而论,韩氏是一位古文家,每篇掷地有金石声,足垂天地而不朽。治潮八月,则—点贡献都没有,未敢恭维。”⒃我以为,“一点贡献都没有”的结论未免武断。史学家们如何说,他人信与不信,这是另一回事。可是,亘古流传的民间传说,却大有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必要。人民群众决不会无缘无故创作传说去歌颂一个历史人物,也不会阴阳颠倒地去褒扬谁,贬低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们所创作的传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在反映历史事实上不受历代统治者的限制,不受统治阶级所布下的“文网”所约束,它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因而比较真实。所以,对于在潮州广为流传的关于韩愈治潮的种种传说所反映的内容,怕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吧!丁身玮在《潮汕人民推崇韩愈的历史原因》一文中说得好:“韩愈所以流传芳名于潮汕,自然是由他本人的为人处世决定的。”⒄是的,老百姓并不知道“官书”里如何说韩愈,他们只从世代相传的口头历史中知识韩愈对百姓好,关心民瘼,因而通过传说这种民间文学样式歌颂他治潮期间的好官风,并作出几乎比史籍更加公允的评价。
    可以这么说,民间传说为我们解答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韩愈治潮八月政绩不大而威信殊高?因为,他官风好。原来的官吏高高在上,因而人民希望有个能深入民间的父母官;三害食人,水深火热,因而人民希望关心民瘼的清官出现,地域边远,教育落后,因而人民希望为官者能启用贤达之士,发展教育事业,韩愈的官风,使潮州人民看到了希望之光。尽管短短八月,不可能做很多事情,但八个月已足见一个官的作风了。正是这种良好作风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取得了潮州广大百姓的民心,使潮州人民世代缅怀他、歌颂他。

注:①见谢逸《韩江的鳄鱼》(载《韩江》1980年第2期)以及陈亿琇《访问岭上留芳踪》(载《潮汕乡讯》1985年第45期)。
    ②顺治《潮州府志》第四卷《官师部》。
    ③④⑤见陈亿琇《韩渠千载遗泽长》(载《潮汕乡讯》1985年第48期)。
    ⑥《海阳县志》卷二十一《建置略五·堤防》。
    ⑦⑧⑨见谢逸《韩江的鳄鱼》(载《韩江》1980年第2期)。
    ⑩见陈亿琇《潮平鳄渚民欢乐》(载《潮汕乡讯》1985年第46期)。
    ⑾见陈亿琇《双旌山上有奇花》(载《潮汕乡讯》1989年第47期)。
    ⑿见郭亨渠、李树《韩愈与赵德》(载《韩江》1984年第4期)。
  &nb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韩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潮州民间传说中的韩愈形象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从韩愈说起
    【简析】山石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青青水中蒲三首
    调张籍
    答张十一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湘 中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听颖师弹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短文两篇
    韩愈《答张十一》
    韩愈《春雪》
    韩愈《湘中》
    【简析】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晚春》
    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调张籍》
    韩愈简介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文学主张与创作
    韩愈部分诗作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新说
    春 雪
    韩愈人物简介
    弘扬“韩愈文化” 创新执政理念
    《韩愈•进学解》(《古文观止》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唐]韩愈
    唐朝也有天价稿费 韩愈碑文一篇二十万
    两面韩愈更真实
    韩愈文学成就
    韩愈与潮州
    韩愈简介
    游太平公主山庄
    【简析】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士大夫的“工具化”:“两面派”韩愈
    【简析】石鼓歌
    河洛春秋 韩愈故事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生平简介
    揭揭八仙老底 韩愈的孙子韩湘子
    韩愈:进之艰难退之易?
    历史名人故事:韩愈曾三次名落孙山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从语境角度解读韩愈的《师说》
    因被贬用诗文贬损好友 韩愈原为刻薄之
    南国忆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韩愈诗名句和格言
    聚焦韩愈———南行手记
    韩愈(公元768—公元824年),唐代思
    韩愈诗鉴赏事迹 山 石
    雉带箭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晚 春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元和圣德诗并序
    南山诗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石鼓歌
    华山女
    读韩愈散文
    韩愈《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韩愈出身于官宦之家
    韩愈与古文运动
    史海钩沉――奇节奇文说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韩愈《雉带箭》
    韩愈《山石》
    从韩愈谀墓说起
    韩愈老家"孟州说"有了物证 雍正九年
    韩愈反对迎佛骨
    送桂州严大夫
    从日常生活看韩愈的为官之德
    祖席(得秋字)
    杂文家不能学韩愈
    千年一叹读韩愈
    韩愈故事 华山履险境 长安来跑官
    韩愈:一代文豪真性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
    韩愈 柳宗元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人,人
    试解读韩愈的《寄卢仝》诗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局限性
    韩愈与韩孟诗派
    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的学佛心路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
    韩  愈  生   平
    文才横溢 爱国情真——韩愈
    韩愈《原毁》
    韩愈的无神论思想
    唐诗百话·韩愈:山石
    韩愈:落齿
    韩愈:华山女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韩愈与便江
    韩愈当官的风骨
    于今香火遍瀛洲------韩愈和他的迁谪
    韩愈《进学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