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 光明网
近日读某知名杂文家的《杂文家要学习韩愈》一文,有点不以为然,兹浅述拙见以求教。
该文说“在我国唐代有位被誉为“散文泰斗”的大文学家韩愈,他的散文《师说》丶《张中丞传后叙》丶《祭十二郎文》等等篇什,都是千古名文。韩愈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论述性的体裁,或是传记体的丶还是抒情的,都达到了文学性 丶思想性的完整统一,被世人称绝。其实,韩愈他不但是“散文泰斗”,而且还是一个写杂文的高手。他曾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战斗口号,并通过“杂文”的形式去实践它”。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的龙头老大,已是历史定评,笔者不敢异议。说韩愈是杂文高手,按韩愈自己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杂文标准来衡量,他写的称得上杂文的按一般人熟悉的大概也就是《谏迎佛骨表》和《毛颖传》两篇。当然,数量少不等于质量差,两篇或许不能否定高手。但说他通过杂文的形式实践了“不平则鸣”的战斗口号却不敢恭维。
该文举的例子也就是《谏迎佛骨表》一文,说《谏》文“是一篇不顾个人安危,敢于‘顶风上’评论社会病态的绝好杂文”。说《谏》文“充满着才气丶正气丶大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向当今皇上直谏说‘不’,这就是现代杂文家们所不及的”。还说“杂文的主要功能,严格说来从鲁迅先生起,就定位在批判腐朽,催生文明上了。但联系当前杂文创作中的实际,除了文学功底浅之外,杂文家们主要还是乏缺韩愈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因此,杂文家要向韩愈学习。
事实的确是,唐宪宗时,佛教在朝廷官员和乡间百姓中都十分盛行。宪宗李纯本人也很迷信。这时传说有一块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安放在风翔的法门寺里。李纯准备兴师动众,把佛骨迎进宫里。对此,韩愈十分反感,当即写下了那篇《谏迎佛骨表》,直接的丶公开的反对唐宪宗的佞佛行为。他在文中用尧舜以来大量事实说明佛是实在不可信的,皇上应下道命令禁绝才是。还要对传说中的“佛骨”应当把它扔进水里或者火中,永远根绝,以消除后代产生迷惑的根源。当时,唐宪宗看了这篇文章,气得暴跳如雷。他认为韩愈这不只是故意跟他作对,还在影射他不可能活得长久。为此,李纯要把韩愈处以死刑。后因宰相裴度说情,才幸免一难。但死罪可免,活罪是难逃的。这篇《谏》文作为奏章早上呈上去,晚上就把韩愈给贬了。朝廷从没有过这么高的办事效率,让韩愈给赶上了,而且一贬就是万里之外的潮州。此后的事就让现在的杂文家很难再学习了。
韩愈骑着他的那匹瘦马凄惨惨地上路了,一路上心情沉重,不知是委屈还是后悔。快走到蓝关的时候,风雪交加,寸步难移,正好赶上他的侄孙韩湘前来送行,韩愈不禁百感交集,老泪纵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有名的那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来看,五十一岁的韩愈大概认为自己此去潮州,必将是客死异乡,一去无回了。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只在潮州呆了八个月便返回长安去了。为什么?因为韩愈一到贬所,便立即上表请罪,表示痛改前非,并先后写了几篇溜须拍马的文章奏给朝廷。这个时候,正好是新皇帝登基,爱惜韩愈的才华,便又把他诏回长安做官去了。
后世很多的人都对韩愈的这段历史表示惋惜,既然当初那么慷慨陈词,伸张正义,为何最后又屈膝下跪了呢?其实,韩愈一生热衷于政治,他最大的理想便是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对于文学,实际上,他远没有对政治那么狂热。他的文学主张是注重文学的实际功效和社会价值,说到底,还是为政治服务的,只是附属品而已。韩愈一生几次被贬,但时间都很短就被赦免了,我想,如果他贬谪的时间再长些的话,他的人生境界和文学成就应该还能更上层楼罢。在韩愈回到长安的几年里,他没有再写出什么更好的文章,反而是官越做越大,做到了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实现了他为官行道的人生理想。由此看来,笔者怀疑韩愈的《谏》文真实性,很可能只是封建官场流行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敲门砖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