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间传说中的韩愈形象 我们不能完全根据传说评价—个历史人物,然而,传说所反映的,往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风物,它总是以特定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的。尽管传说具有历史性和幻想性两个特点,但历史学家除了根据历史著作和古文物研究历史之外,也常常从人们口头的传说中了解历史。因为,许许多多历史性强的传说,的确不失为十分有价值的口头历史。在潮州广泛流传的关于韩愈治潮的传说,多数也是具有口头历史的价值的。 从这些传说中,我们所看到的韩愈形象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官风的、受老白姓所爱戴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吏。 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皇帝而获罪,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治潮八个月,虽时间不长却做了不少好事,树立了一代良好官风。人民群众用传说来缅怀他、歌颂他。这些形象化的歌颂,主要集中在官风方面。具体说来,包括: 一、注重调查研究。 韩愈作为一个地方官吏,一到潮州便深入民间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访问岭的传说》就是一例。故事说的是:韩愈来到潮州,即在府治附近山上视察民瘼,但见在田陇上耕作的多是老弱之辈,他叩问樵夫,樵夫诉说连年水患,官吏又不关心生产,百姓无以为生,青壮年有的抵债为奴,有的外出谋生去了。韩愈听了叹道: “我只知赋税徭役苦民,而不知官吏竟有不劝农而苦民的。”向前走去,韩愈见村民面带愁容,问其原委,村民说:“江中有鳄鱼,常常吞食人畜。村中的青年人,侥幸不入鱼腹的,又无力偿还债务,就被抵押为奴,当牛作马了。”韩愈听了摇头说:“天有水患,江有恶鱼,加上抵债为奴的恶俗,三害食人,百姓哪得安宁?”后来,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便把他曾经访贫问苦的这个山岭叫做“访问岭”。也有人说,韩愈带张千、李万登上山岭之后,命张、李二人探问这是什么所在,村民答是“风门岭”,张、李不懂潮州土语,回报是“访问岭”。自此,“风门岭”便成了“访问岭”。①顺治《潮州府志》有韩愈一到潮州便“访问民间疾苦”的记载。②《旧唐书》也有“初韩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的记载,《访问岭传说》,形象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 再看《废水税》的传说:韩愈到任不久,阴雨连月,河水泛滥。韩愈带张千、李万视察东厢灾区,这东厢自涸溪以东三十余里,地势低洼,内涝积水,田园被淹。在视察过程山,韩愈了解到水患之年,官府还来催收水税的怪事,恰遇海阳县税吏,韩愈即责问他们。税吏说:“池塘洼地中仍有野生菱角等物,故仍须课税。”韩愈听罢,愤慨地说:“我只知圣朝有弊政,但不知苛刻到如此地步,真是岂有此埋!”回到府治,他痛斥了海阳县令,并从此废除了水税。③ 上述两则传说,既没有夸饰之词,也没有幻想的成份,而是朴实无华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以调查研究为本份,以洞察民情为己任的地方官吏形象。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一部分是以歌颂封建统治阶级中起过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为内容的。李冰、包拯、海瑞、岳飞、林则徐等,都在民间传说中得到了歌颂。韩愈的传说,当然也属于这一类。上举传说中,韩愈完全放下了官架子,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老百姓与他亲密无间,有话敢于对他讲。人民把“风门岭”改名“访问岭”,完全是为了赞颂韩愈重视访贫问苦的好精神、好官风的。韩愈知道在水患之年仍有所谓水税,也完全是从调查中得来的。老百姓所要肯定的,正是这种深入的作风。 二、关心民生疾苦。 先看一看《竹竿山的传说》:潮州城北郊有座竹竿山。竹竿山是怎样得名的呢?传说韩愈为解水患,有一天,他带着张千、李万亲自到北关外勘测堤防。他骑着一匹白马,走在前面,张千、李万各扛着一捆竹竿,走在后面。韩愈马蹄踏过之处,张、李二人就插上竹竿作为标志。他们干了一整天,一直干到日落西山。回归时,张千、李万将剩下的竹竿随便丢在山坡上。谁知到第二天一看,昨天插上竹竿的地方,出现了一条崭新的大堤,丢竹竿的光秃秃的山坡,竟然绿竹婆娑了。这条大堤,就是后来的北堤。而那座山,人们把它称为“竹竿山”。④ 在潮州水南都(即今潮安县磷溪镇旸山等八乡)一带,还流传着《顽石化雀屏》的美丽传说:为治水患,韩愈率众修金砂溪,决定在金砂溪下游开凿龙门关排水闸,把内涝积水排出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韩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潮州民间传说中的韩愈形象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