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既产生了许多佳作,也出现了一些败笔。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一扫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并驾齐驱的“韩孟诗派”,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
韩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虽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代表作品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文献记载:
1、《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南宋) 魏怀忠
2、《韩子年谱》 (宋) 洪兴祖
研究著作:
1、《韩愈大传》 张清华 中州古籍出版社
2、《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传》任崇岳 郑州大学出版社
3、《韩柳文研究法》 林纾
4、《韩愈文选》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