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课文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河边长满了青草,第二至五自然段讲了小河与青草的对话,第六自然段讲河水流得更欢了,小草长得更绿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小河与青草的样子。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觉得自己在执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用描胖感叹号的办法启发儿童读出喜爱的语气,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
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教学第一自然段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画面上还缺什么?”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也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灵光”。借补画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学生阅读后最原始的想法。这里的“补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小草长在小河边,这回行了吗?”这一思考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和表达同时进行,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课中游戏的设计,让全体学生“动”了起来,快乐起来了,在愉悦中走进了角色,走进了课文,实现情感目标并与认知目标相结合。
第三,注重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衔接。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设计“蜜蜂”和“花朵”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花儿能结出诱人的果实”是因为蜜蜂为它们传播花粉,“蜜蜂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是因为花儿提供了新鲜的花蜜。在试着让学生续编对话的同时,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