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略说)
《夏感》一文选自现代作家梁衡的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作者用炙热的文字描述了黄河流域的农村之夏、农民之夏,书写自己对夏的独特感受。表达对磅礴生命力的赞美、对黄金季节的赞美、对辛苦勤劳农民的赞美。
文章的写作特色有三:
一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总写夏感——分写夏的气势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节奏——赞美夏。
二 描写细致、传神。
关键词的运用突显景物特点,传达作者的感受,引起读者共鸣。如第二段中的形容词 :密密 黛色 长 火红 热 熟透)(动词: 烘烤 翻滚 扑打 涌 主宰 浮动)关键词表现出了浓烈、磅礴之势。
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加强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如芊芊细草长成密密的厚发,写出了草浓、密的特点。这个拟人句像秋的终点做最后的冲刺突显了植物生长的速度之快、生命力之旺。
细节再现农民的辛苦(弯着腰,流着汗)。急切(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三 感情充沛、炙热。
1.直接抒写感受,表达赞美之情。如:“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将感情融入写景之中。(见特点二)
四 内涵丰富
本文写夏重点抒感,而最终是要表达对夏的赞美。作者赞美夏磅礴之势、赞美夏是生命交替的旺季、赞美在汗水中播种希望的农民。文章写于改革开放不久,作为记者的梁衡,深深感受到了农村之夏的魅力、也看到了人们红红火火搞建设热情。实际上本文就是要歌颂生命、歌颂农民、歌颂劳动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们很少参加农业劳动,再加上时代的进步,他们也很少感受到收麦忙碌与艰辛。因此和作者产生共鸣,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本文放在第三单元作为自读课,是要孩子们在学了两篇写景散文《春》《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去独自鉴赏文字、探究文章内涵的。但因为是借班上课,我不能准确的把握学情。所以将本文做一个导读课处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课之前老师们已经布置学生做了充分预习。(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 品析文字,感悟夏。
3 理解“赞夏”的内涵。
4 渗透品析语言的方法(想象批注法)
设计理念:(重点说)
学生要想感受作者对感的独特感受,理解作者赞美夏的内涵。赏析语言无疑是走入文章的最重要的环节。而赏析语言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结合词句进行联想想象。在2010年第六期《现代语文教学研究》中《初中写景类作品语言赏析的有效教学策略》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鉴赏中感受作者的情思,才能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只有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才能深入其境,感受语言之美。”
因此本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 “放飞想象,品析语言”,在绘夏的三个段落中,又以第二段最为精彩,最难理解。故将第二段做了重点赏析。其他两段较容易理解,因此处理的简略。 落实赏析语言的关键环节,学生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真正理解作者赞夏的内涵。
整堂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深入文本。既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全员参与。
关于读的说明:主要是默读和细读,安排的朗读较少。本课教学重点是赏析,故主要安排默读。关于朗读学生在预习已做了准备,另外有感情朗读需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上。因为时间原因,安排学生做的课上朗读较少。
教学学过程:
1.初读夏,理清思路
2.想象夏 品味文字精妙
3.体悟夏,感受作者情怀
课后反思:
自我感觉成功的地方:1.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深入文本,理解了文章主旨。2.没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课堂回答。
存在的缺陷:1.整体感知过程做的不够充分。2.自己的感情投入的不够。3.学生评价没有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4.解读文章还是不够充分,比如作者对夏的喜爱没有解读到位。
课后重建:(蓝字部分显示修改后的内容)
《夏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细读文本,感悟夏
3 理解文章主旨
4 渗透阅读写景散文的方法(想象)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前些日子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朱自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又跟语言大师老舍,享受了《济南的冬天》那特有的温晴。今天我们又会在《夏感》中有哪些美丽的收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跟作家梁衡走入走入文章,用心体味吧。(1分钟)
一 初读夏 理清思路 (8分钟)
1.读文章题目,你有什么发现?(1分钟)
读题目让我们发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夏抒感”
2.默读课文勾画作者对夏独特感受的句子
3.提问:作者对夏的整体印象是?
4二、三、四段勾画每段的主句(即抒写作者对夏独特感受的句子)(5分钟)
第二段:夏天到了,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第三段: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正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第四段: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