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梁衡的《夏》这篇散文,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提出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问题: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吗?
作为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文质兼美”,可我们在研究文本过程中却发现这不能作为散文的范文让学生模仿。
比如:课文的第一节用“紧张、热烈、急促”来概括夏天的特征,但是,文章接下来却没有完全围绕这三点来写:第二节写的是大地的夏景,第三节写的是夏天的色彩,第四节写的是紧张和急促,第五节写的是创作本文的原因。
这里有两个问题:1、“热烈”在课文中没有着落;2、“热烈、急促”作为课文的主题,却只占五分之一的篇幅。
这篇文章的最大缺陷就在这两个问题上,作者在行文中丢掉了三个关键词中的一个,使第一节失去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另外,课文的主体部分也没有按照“紧张、热烈、急促”的次序来描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失误。
有了这些漏洞,怎么能把该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假如不作为教材的课文,我们就不必要去吹毛求疵了,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一篇随笔,很随意的记录着作者的心情,这样,作为读者,我们就没必要去求全责备。但作为教材里的文章,编者就该考虑到教材的要求。
在配套教参里,编者还在那里牵强附会的进行文本解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对于上面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都采取了回避的做法,好象是旁顾左右而言他似的,教参编写也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编者的苦心:为了让本单元成为一个“多彩四季”,就委曲求全,是不是在寻找“秋天”课文不得情况下无奈而为之呢?我们不得不痛心的说:在洪宗礼先生编辑的江苏版语文教材里,还有一些类似的以牺牲了课文质量来勉强组织主题单元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语文界已经颇有微词。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教师,我们还是希望江苏版语文教材能吸取老师们的意见给予改进,否则,可能会影响该版教材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