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玉
师生问好!
今天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当代作家梁衡的《夏》。
(板书作者:梁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仔细的想,你都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捕捉到夏天的哪些画面?
(音乐响起,大屏幕滚动出现文章内容,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凝神静听。)
师:请同学们都睁开眼睛,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读,你都看到了夏天的什么?
生:我看到了夏天的麦浪。
师:什么样的麦浪?
生:一望无际的、金黄的、翻动的麦浪。
师:听得仔细,说得也好,你看到了夏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麦浪。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正在地里挥汗如雨地割麦子。
师:你觉得他们割麦子的情景怎样?
生:很辛苦。
师:你割过麦子吗?
生:没有。
师:如果一天有机会你也到农村去,割割麦子,干干农活,我想你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劳动的艰辛,还有收获的欢乐呢?
生:我还看到了地里生长的高粱、玉米、棉花。
师:说实话,你真得见过吗?
(生摇头)
师:如果有机会,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还是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去走走看看,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有我们的“菜篮子”,也有我们的“天下粮仓”。
师:刚才同学们整体感受了“夏”,但学习一篇文章,只观其表,不看其里是不行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章,品味精词妙句,感悟作者情感;先独立思考,自己不能解答的,与其他同学合作。
(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积极,讨论得也很热烈,那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我找到了一个好句子“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师:既然是比喻,那作者把夏比作成了什么?
生:炉子。
(众生笑,该生及时纠正)
生:炉子上的一锅水。
师:一锅冷水吗?
生:不是,是一锅热水吗?
师:一锅热水吗?
(众生疑惑,不能作答)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这到底是一锅怎样的水?
(众生朗读此句话)
生:一锅由冷变热的水。
师:如果换成文中的词语再读一边。
生:一锅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的水。
师:唉!这锅水开得可真不容易。
(众生笑)
师:水由冷到泛泡,到冒气,再到沸腾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夏天的一个变化过程。作家梁衡巧妙得将夏天比作一锅水,而且是一比到底,实在是妙绝。其实,文中的精词妙句又何止这一处呢?
生:我觉得文章中的几个动词也用得很好,如“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中的“挑、举、匍匐”三个动词,使本来没有灵性的农作物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想再追问几句,把物赋予了人的感情,在修辞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拟人。
师:好!下面老师把这几句话范读一边,请大家再品味这三个动词。
(老师范读)
师:我们先来品味一下“挑”这个字,“挑”有几个音?
生:有两个,分别是tiǎo和tiāo。
师:假如你手中的笔就是一根长长的木棍,你先来做一做tiāo的动作。(同学们不自觉地将笔横放在肩上)请大家再做一下tiǎo的动作。(生大多将笔竖放或斜放)
师:大家都是城里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棉花。棉花的主干是直立的,侧枝是斜向上的。因此这里应该用“tiǎo”,“挑”写出了棉花的什么情态呢?
生:我觉得用了一个“挑”字,棉花就像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生:我觉得用上“挑”字,把棉苗那中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出来。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精彩,也很准确,包括下面的“举、匍匐”两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是棉苗也好,还是高粱、玉米、瓜秧,他们都在趁着大好年华,向着生命的高度和自我完美冲刺。我想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有很深的启迪。下面就让我们齐读这一句话。
(师生齐读)
师:文章中还有没有其他用得妙的动词呢?
生:我觉得“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中的“烘烤”也用得很好。
师:具体好在哪里?
(生一时不能作答,教师及时引导。)
师:请你用手指摁住“烘烤”,假如让你来写,你会用什么词?
生:我会“照射”。
师:“照射”与 “烘烤”有什么不同?
生:“照射”就是指被阳光照着,“烘烤”指温度很高。
师:作者想用“烘烤”一词来写夏的什么特点?
生:写夏天的炎热。
师:这不“烘烤”一词的妙处就出来吗?
文章的语言不在多,而在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精彩。难怪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句话:“不论描绘什么事物,惟有一个动词便使之生动。”(大屏幕展示)
文章就像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作家梁衡用吐英纳华的语言描绘的夏日美景。(板书:景美)文中有这样的一段,也许语言过于朴实,不值得品味;也许所述事情司空见惯,不值得欣赏。但是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这篇文章,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又不得不提到这段。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老师是说的哪一段吗?
生齐答: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一段,体味这段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来读?
(生读文章)
生:朗读这一段时语速应快一些。
师:这个“快”字扣住了本段中的哪个词语?
生齐答:紧张。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紧张的气氛再来齐读这段。
(师生齐读)
师:夏天的紧张说到底是哪些人的紧张?
生:劳动人民。
师:他们都在忙什么?
生:他们都在忙着播种,忙着收获,因为庄稼是他们的命根子。
师:说得好,庄稼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一年到头整天忙碌着,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啊!(板书:人勤)
作家梁衡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和对百姓的同情,怎么会有如此质朴而感人的文字?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作家梁衡。(大屏幕展示有关“梁衡”的背景介绍)
梁衡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这令他对普通百姓长期不泯关爱之心。他曾说:“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
梁衡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身在中国高官的序列,却天性有一颗亲近文学和普通百姓的心,他能用这样质朴的文字为普通的农民献上一首劳动的赞歌,也就不足为奇了。(板书:赞美)
师:同学们,不到农村,你们感受不到农民的苦;不是农家的孩子,你永远体验不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老师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自己的父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每到麦收季节,他们就会吃住在田间地头,生怕一阵风,一场雨,把这一年的庄稼砸到地里。
师:好!下面让我们整理一下思路,谈一谈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生:我收获到了许多精词妙句。
生:我更加热爱夏天了,我也希望每个人都喜欢夏天,赞美夏天。
生: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对大家说:热爱自然吧,有时它会让我们难以释怀。
生:赞美普天下的劳动人民,他们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师:大家的话令老师很欣慰,也很感动。现在正值秋收季节,农民又开始忙活了,那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生:农民伯伯你们辛苦了,
生:苦与累并不是你们劳动的全部,收获的喜悦才是你们不懈耕耘的主题。
生:劳动者最美,美在朴实的心灵里,美在欢乐的汗水里。
师:老师相信大家的话是发自内心的,那就让我们与作家梁衡一样也来大声赞美普天下的劳动人民,赞美这个激情飞扬的夏天吧!
板书设计:
夏
梁衡
景美 人勤
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