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②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本文写登临平台所见景象即为典型一例。它用语生动,蕴合深情,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 山 先生的伟大品格。) 六、延伸拓展 (一) “我心目中的 ”设计比赛。 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二)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4分)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2分)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4分)
4.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2分)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2分)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