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解读《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感受与体会
博奥双语实验学校 赵恒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文本解读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文本解读的是否恰当,关系到我们课堂的成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关系到学生的体悟是否真切。文本解读是我们课前的有效准备,是我们备课的重中之重。今天我们以《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为例,一起来分享我是如何进行文本解读的。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如果我们不是从课本上读到这篇文章,而是从《读者》或是《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中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一定会被深深打动的。文中的老人竟能十年如一日,在每个冬日的早晨步行二十余里到翠湖给海鸥喂食,与海鸥相伴。在老人的眼里,海鸥已不只是一只只披满白色羽毛的鸟,他们早已成了老人亲密的伙伴,成了老人需要照顾的儿女,成了老人的亲人。而海鸥呢?这种我们最熟悉的海鸟,在与老人的长期相伴中,在老人的悉心照料下,竟然那么富有灵性。他们竟能听懂老人的呼唤,他们竟能在老人呼唤声中应声而起。他们与老人那么默契,那么和谐,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极为动人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读到这里,我感觉这已经够神奇了。
可是,接下来的场景,不但出乎我们的意料,更让我们为之动容!没想到老人去世后,海鸥看到老人的遗像,竟然那么反常,他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令在场的人们不得不退开,为他们让出一片空地。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的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他们站在那里肃立不动,怎能不让人觉得那就是为老人守灵的亲人,那就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呢?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感到那一只只海鸥心中的悲痛。他们虽然没有人类的语言,他们虽然不能失声痛哭,可是,他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为老人举行了一场最为隆重的葬礼。
这是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心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振颤起来。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我又想走进作者,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感人的故事的。
这篇课文的作者邓启耀先生是南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我曾经登陆他的博客,看到他在这篇文章的原文后给许多读者的回复,他说:“我和老人的接触虽然短暂,却让我十分感动。他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我想,我们从作者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篇课文的主题了。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他们和我们一起组成了丰富、美丽和谐的世界,我们要与它们和谐相处。
这样的课文,让所有读到的人耳目一新,让我们突然感觉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竟有这么和谐动人的情景。读来真的能荡涤我们的心灵,给人以熏陶感染。
我怎样让学生也读出这样的情感,心灵也如此地受到震撼呢?作为老师,我又该怎样做?一个个问题在不停的拷问自己。
当我静下心来,站在老师的角度要引导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却感觉非常茫然。我们六年级的孩子阅读水平到什么程度了?读到这篇课文,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能否感悟其中真谛呢?他们的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让他们学到阅读的什么方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在语言训练中能得到哪些提升?从中,他们能汲取哪些人文的内涵? 作为老师,我们要抓课文的那些点?怎样抓才能体现语文的特点?这一系列的问题纷至沓来时,我竟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
于是,我又像学生似的捧着课文大声朗读起来。我感觉越读越感人。我细细地读了三五遍后,才感觉到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同时,我还发现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动人的细节描写,比如,老人简朴的外貌,老人与海鸥的默契相伴, 最后的送别,这几段话都写的极为细致动人。尔后,经过反复的默读思考,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老人与海鸥》,这个“与”字,点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老人与海鸥的关系我们该如何定位呢?
2、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老人外貌的描写中,“褪色”一词,连续出现了三次,从
这个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人的生活很简朴,这与海鸥有什么关系呢?
3、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老人给海鸥喂食,最后一句“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
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句话写得很美,在形象地比喻中展现了老人与海鸥极为和谐、生动的场景。这句话应该是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的句子。句中的“有声有色的乐谱”又该如何感悟、如何朗读呢?
4、在十三自然段中,我还发现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它点出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朋
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应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难点,我们又该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
有了这些发现,我才认识到对于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对于许多有内涵的文章,只读一两遍是难以体会其真谛的。我们只有沉下心来,细心地读,边读边思,看看能否把握文本大意、看看文中有没有不懂的词义,看看文本中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问题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的走进字里行间,不只要读课文,还要看课文插图,读课后思考题,真正“钻进去”“潜心会文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文本中的精彩,才会发现文本的特点,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
我想,这就是在我们作为普通读者读了文章后,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要做的首要工作: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特点,读出疑点。
接下来,我们应该多角度审视文本,明确目标,寻找切入点。
有了上面的疑问,我就结合课标,明确了高学段中有关“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了参考书中的有关解读,向其他老师请教,随着交流和思考的深入,我感觉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细致起来,教学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具体了。
确立好了目标,我们又该如何切入文本呢?要快速而准确的切入文本,不但要考虑文章自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跳出教材,从多种角度审视文本,从文本自身的特点,从学生的疑点等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文本的切入点找的好,我们的教学可以如行云流水,反之,则会一路坎坷,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难以引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更难有独特的体验和我们期待的生成。
这篇《老人与海鸥》的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提出:读读课文,看看老人与海鸥是什么关系?同学们一定能迅速找到13自然段,然后,以这段为衔接,联系上下文,走入文本。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老人给海鸥喂食,呼唤海鸥,与作者谈论海鸥,展现了老人与海鸥极为和谐的场景。后半部分主要描述老人去世后,我们把老人的遗像安放在翠湖边,海鸥为老人送别的一幕。如果再深入思考些就会发现两部分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说正是老人辛勤的付出,才会出现后面感人的一幕。课后的思考题中也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单独列了出来: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想,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一定也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也可以此为切入点。先重点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付出,体会他们的默契,再学习第二部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抓文本的中心句,抓文本的关键词等作为切入点。只要用心发现,我们就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再就是:围绕目标,抓住突破点,读中感悟
走入文本之后,就是如何感悟的问题了。我们在这个层面往往缺乏具体的措施与策略。如同工人做工一样,我们的技术水平往往不能让我们游刃有余。
这篇《老人与海鸥》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何时运用快速阅读?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就行吗?我想这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我们找到这些句子后,让学生通过哪些词语体会其中感情,经过一个什么过程,通过什么方式反复体味、揣摩,从而“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如老人喂海鸥的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从“很小心地”、“退开一步”“撮起嘴”这几个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人对待海鸥就像朋友那样亲切、恭敬,。“应声而来”则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不知是否合适?请大家帮我思考: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体会到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悟。这样的交流,能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重点词语,用心体会,并能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在碰撞交流中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几处,我们自己首先能够“批文入情”,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学而道,以学定教。
再如,“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一句中, “顺着”、“边走边放”这两个动词是对老人喂海鸥的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多么娴熟,而从“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海鸥与老人之间的配合是多么默契。“海鸥有节奏的翻飞”,那场面该是多么的壮观而美好!
这个优美的句子我们又该让学生如何感悟呢?我在阅读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中,看到教参的解读中说:“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副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这个联想是从当时的场面中生发的,这不就是作者所描写的老人喂海鸥的场面吗?联系下文,可以知道,这美妙的歌不就是老人对海鸥亲昵地呼唤吗?想到这里,我想与学生交流这句话时,提这样两个问题:
1、“你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看到了什么?”在对话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起起落落”这个词语。这个词语很形象,联系句子,可以让学生体会的更好。 因为,当时,老人一边放食,随之退开一步,海鸥就会飞过来吃,吃完了它们会飞起来,老人再放,海鸥再落下来吃,这不就是“起起落落”吗?
2、“透过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你听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能让学生联系下文,探究学习老人亲昵地呼唤海鸥的段落、句子,深入体会老人与海鸥的默契。
有分就有合,我们把这句话分开了,还要整合起来,那就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你觉得这‘乐谱’演奏的是什么样的乐曲?”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联想当时情景,感悟更深刻。
可是,如何读呢?还像往常似的:“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这首乐曲的美妙、和谐。”
似乎都不太理想。
于是,我就上网找课堂实录。终于,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毕然老师的课上,我看到了毕然老师的朗读指导。她采用了一种穿插引读的方式,可谓匠心独运。毕然老师请一名同学读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然后毕然老师一句引读:就是这位老人顺着栏杆(齐读)……;一名同学读写老人呼唤海鸥的句子,老师引读:“就在老人亲昵地呼唤声中,他顺着栏杆……(齐读);一名同学读写老人深情企盼的句子,老师再次引读到这句:他顺着栏杆……(齐读);在我看来,当时的读书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真是一曲美妙的乐谱。其实想想,这位衣着俭朴的老人,他在喂海鸥、唤海鸥、望着海鸥在空中盘旋企盼时,都是那么和谐优美,不正是这句话的意境吗?这样的朗读才称的上是艺术的朗读啊!
关于其他地方如何处理突破,我不再多举例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后: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点,提升人文内涵
处理完课文的突破点后,文本的精华基本挖掘出来了。我们仍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以赏析的态度,寻找文本的延伸点,提升其人文内涵。
这篇课文的主题,我们很明显得感觉到,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可是,回忆作者在博客中的那句话,“我和老人的接触虽然短暂,却让我十分感动。他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遍及天地的爱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希望。”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如何让他们体味得更深入呢?我们可以,把这句话送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体会。如果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登陆作者的博客,阅读原文,给读者留言。我想,在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中,他们一定能领会作家意在告诉我们:要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这样的解读也不知是否合理。在这里,说出我的一点个人体会,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与老师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想借用别人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我们教师而言也一样,多读文本,才会读明白,读透彻,才能自信地走向课堂。多读文本,让课堂少一点形式,多一份平实;多读文本,让课堂少一点模仿,多一份创新。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