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删除《狼牙山五壮士》引争议(新闻) 最近关于学生语文教材增删、调整的新闻不少,近日又传出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删除的消息。上海市教材编写组负责人表示,删除该文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过去单一的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文章结构与学生的思想脱节。 另据报道,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3月26日表示,《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目前该教材仍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后,该文又被选入与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配套使用的《同步阅读》四年级下册中。
这样的英雄主义没有过时(直评) 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需要多元的文化教育。具体的英雄事迹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因此英雄主义有“转化形式”的必要性。但是,如果由此就将“英雄主义”的精神价值局限在具体历史范围内,认为“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和现代“脱节”、难以“共鸣”,又难以让人苟同。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英雄主义固然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又是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既然我们承认“狼牙山五壮士”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凛凛大义、不屈斗志正是英雄主义的典范,那么其内蕴的精神价值何以又会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然“脱节”、过时呢?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岳飞、文天祥等历史更为久远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寄寓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否也应该因为“脱节”而遭“删除”呢? 其实,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除了一般的具体社会意义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视。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曾将这种人格培育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所以,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永远都不只是一种过去式的历史陈迹,不只是少数英豪的个人行为,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涵养、人格提升息息相关。 摘编自《人民日报》3月28日 文/张贵峰
改进爱国主义教育考验教育者智慧(纵论) 不能说专家的意见就没有道理。毕竟,历史总是在前进,那种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的岁月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已经遥远得如同传说了。让孩子们从这样的故事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确实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但是,英雄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为了真理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内核却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这类更古老的英雄,今天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斗的英雄故事,与今天刘翔等为国争光的英雄故事,其内涵可谓一脉相承。英雄不应该有古代、现代之分。 当然,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和历史课,更不是英雄故事课。语文课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培养文学艺术知识。因此,《狼牙山五壮士》退出小学语文课本,虽有几分遗憾,却也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理解英雄精神,绝不仅限于将英雄故事纳入语文教材一条途径。现在的问题是,当以革命英雄故事为素材的课文淡出语文教材时,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让革命英雄精神代代相传,这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期待。英雄故事淡出语文课本后,英雄故事还可以从历史课、思想品德课和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英雄精神依然能够为孩子所继承。当然,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智慧,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3月25日 文/朱述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