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在第二课时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1、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教学。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收集现代科学成就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21世纪 ,科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揭示课题
从词语“呼风唤雨”入手,再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呼风唤雨”有什么不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
通过朗读,交流,从“20世纪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的改变和改观”,“20世纪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古人那么多幻想”,“20世纪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科学成就”三方面入手学习课文。
4、畅谈未来,升华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 “21世纪,你还希望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以及“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的实际问题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我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反思: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一点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