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只有一个地球 >> 正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小学 王崧舟 特级教师       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音乐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它们就有了属于它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它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它的天性却是一直地向前流淌。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它终归摆脱不了流入大海的宿命。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周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如一片来自日边的孤帆。它给我带来的,是生命的灿烂之光,是人性的海阔天空,是浪漫而多情的海市蜃楼。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的冲动在2003年4月4日,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的笔下诞生了。也许,这是我献给祖母的最好的一炷心香吧!

  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像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你的孩子:______。


四、点题结课

  2003年4月10日,温州苍南,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许多课文,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如此一来,感情就成了一个场,融入其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它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从某种角度看,拓展阅读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式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在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悄然再生的。我在想,语文味是怎样烹调出来的呢?烹调语文味的油盐酱醋又是些怎样的作料呢?通读应该是的,品词应该是的,写话也应该是的。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它足够的分量,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品词的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品词如何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只有一个地球》,“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而心里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品词”的问题一直索绕着我,像一群嗡嗡闹转的蜜蜂,又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漩涡。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直到2003年的9月18日,在我完成了户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相约拱宸》的电视直播之后,思考的触角才真正钻入了词的沙滩,并终于挖出了一个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     (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像你看到的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像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你的孩子:________。
  2003年9月21日,台州临海,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     单就“生态灾难”这一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生态灾难”,实在是一汪深及千尺的桃花潭水,平平淡淡的四个字,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撼。但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是难以生成的。怎么品?一是调取积累以丰厚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二是展开想像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怎样的情景;三是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四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对地球、对人类的忧患和珍爱之情依然让人荡气回肠:     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著地成为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根植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课文1~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惊风乱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2003年10月11日,我在广东番禹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在上午的学术报告中,吴教授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   1、要辩证地理解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2、要在阅读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3、感悟和质疑的安排,要因文而异、灵活处理。   4、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悟则有余、疑却不足,正是第二版《只有一个地球》的问题所在。两个课时,纯而又纯的感悟,看似通达、实则平庸。我猛然想起了清人唐彪的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质疑,不正是一种“惊风乱芙蓉水”的课堂审美意象吗?它们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是一叠叠好奇的波纹、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说来惭愧,我自1998年出道以来,大大小小上过500多节公开课却从未上过质疑型的语文课。对感悟型的语文课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也大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喟了。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是静极思动、物极必反吧?   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⑴ 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⑵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⑶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

  2、下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
第二课时 一、激发质疑兴趣

  古人说过: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意义。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一、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二、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提问)估计学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到底是怎样的威胁呢?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做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

  1、读第四自然段,想像自已看到的面。

  2、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班德瑞的《夜曲》)地球!我亲爱的母亲:________,你的孩子:________。

  2003年10月24日,上虞市城东小学,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闪亮登场。以后又分别在江苏镇江、广东江门、杭州、上海、济南、苏州、汕头、温州、北京等地试讲,并有一些细节上的改动。我的反思如下:

  1、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阅读教学模式都可以放在感悟型和质疑型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感悟型的阅读教学是一种以感性、感受、感情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质疑型的阅读教学则是一种以理性、理解、理智为基本取向的教学。这两者在阅读教学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两者是互补的,需要求得平衡。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2、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存有这样几个担心:    ⑴ 学生的质疑是无限的、无底的,课堂却是一个常量,两者的矛盾如何调节?    ⑵ 学生一旦放开来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何保证?    ⑶ 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质疑教学,很容易导致语文感性和感情的失落,滑向情节分析的泥坑,如何保证语文感性和感情的洋溢呢?    ⑷ 一旦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课堂教学节奏必将走向松散拖沓,课堂效率怎样提高呢?     第三版的教学,我自以为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几大问题,我的应对之策是:    ⑴ 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调整到后来的6个。    ⑵ 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同时,教师要敏于发现学生的质疑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内在的、隐含的联系。    ⑶ 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要把问题当做诱饵,引导学生去深人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感情、意境、气韵,还语言以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    ⑷ 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3、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     像《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因其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其话语风格是准确、凝练、理智、沉静的。学生要解读这样的话语风格,困难是很大的。理解这样的“文”,难在文的深层意蕴而非表层意思,尽管“意思”和“意蕴”都属于“意”的范畴。我这里谈到的“象”,有形象、表象和想像的多重含义。“文”若不经过“象”的转化,其内含的意蕴是很难为学生所感悟和理解的。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其中有较多的“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像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走一个来回,由意通过象回到文上来,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把握文。   这一回,我尝到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否什么都被磨去了呢?总有一些被积淀下来了吧?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我究竟是凭着什么去磨的呢?磨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怎样的意识呢?

  磨了之后而磨不掉的,且让山东济南的特级教师同学来说说吧: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崧舟。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进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竭力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表达情感的自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学生这些我们本该给予的一切,我们始终关注的是自己,或者始终关注的是教材,仅仅是教材!而拥有王老师这样的学生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像,那些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被化成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面,激荡着人的心灵,引发着人的思考。在这些环节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课文本身的叙述是理智而平静的,这正是一般科学小品文的典型风格,但王老师却敏锐地触摸到了这些平静的叙述后面那颗滚烫的心,并且他还在引导学生也去触摸那颗滚烫的心,并最终与之碰撞、交融。对那些无知地、贪婪地破坏环境的人们,他和学生一起去谴责,去声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人”,学生、作者乃至那些破坏地球的愚蠢的人们。即使是那只被人类残忍宰割的可怜的青蛙,王老师也把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震惊,感到羞愧!

  聆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中的人性从来没有这样被理直气壮地张扬,人性的语文从来没有这样被演绎得震撼人心。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性,我们的语文更需要人性!

  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

  1、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它美丽壮观。但是,在我的课上,《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我力图和学生一起,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惭愧着作者的惭愧、担忧着作者的担忧、愤慨着作者的愤慨、呐喊着作者的呐喊;于是,在学生的眼里,地球是一位穿着蓝白两色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了,变得愁眉不展了,变得伤痕累累了。随着沟通的拓展,后悔的心情产生了,心痛的感觉找到了,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2、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用自己的心去看,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吗?”“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啊!”我的课上,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老师的话语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像、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3、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涵,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月是学生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情,天真烂漫、浑然天成。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更是学生的精导家园。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我看我课堂──《只有一个地球》教学…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从“自然资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读《只有一个地球》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件教学设计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只有一个地…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网络教学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
    读中感悟,思中质疑──《只有一个地…
    读《只有一个地球》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读《只有一个地球》后感
    《只有一个地球》章法结构
    《只有一个地球》主题队会方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生命的摇篮需要保护──读《只有一个…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关于《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研究对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作文: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建议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建议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巧妙过渡 注重朗读──《只有一个地…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及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电子课本
    《只有一个地球》教材插图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简说
    《只有一个地球》句子解析
    《只有一个地球》学习目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题解
    《只有一个地球》近义词反义词
     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只有一个地球》参考图片
    《只有一个地球》相关链接
    《只有一个地球》教法建议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如珠妙语出真情──《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杂谈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人性的关怀 心灵的震撼──听王崧舟…
    美丽的纱衣 易碎的课堂──听《只有…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导学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学法提示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课堂实录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词句解析
    《只有一个地球》写作特点
    《只有一个地球》中心思想
    《只有一个地球》分段段意
    享受课堂──听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及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