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及难点应该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品读课文,在进行词句训练的同时,弄懂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1、课文第1、2自然段主要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美丽壮观的,又是渺小的,在学生勾画出有关句子的基础上,可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⑴ 在朗读中品析,欣赏地球的美丽壮观: ① 引导学生结合“晶莹透亮,相互交错,裹着纱衣”等词语及课文的插图想象地球的美丽。 ② 用赞美,欣赏的语气朗读句子,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地球人格魅力。 ③ 讨论: 作者把地球分别比作什么?为何这样比?在量词使用上有什么不同?(作者把地球分别比作“母亲”和“摇篮”,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母亲是人,量词用“位”,表示尊敬;摇篮是物,量词用“个”。)
⑵ 在朗读中品析,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① 读有关句子后,完成作业: A、地球的半径是_____,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人类生活的陆地占_____。 B、同_____宇宙相比,地球是_____的,就像一叶它_____这么大,不会_____长大。 ② 结合作业讨论: A、作者用哪些方法说明地球是渺小的? (运用比较,打比方,举数据的方法,说明地球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B、试着用关联词语填空。在宇宙中,地球_____美丽壮观,_____很渺小。_____茫茫宇宙_____,地球_____渺小的。
⑵ 讨论: ①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一是不加节制地开采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二是随意毁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灾难。) ② 这种破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请联系课外阅读材料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一谈。 ③ 朗读课后思考·练习2中的句子,结合课外了解的具体事例和句中的关联词语,用“……但是……”“……不但……还……”的句式,说说可再生资源遭至破坏后人类将承受的严重恶果是无法想象的。 ④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清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感受如何按一定顺序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