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蜜蜂》第二课时
程集小学 刘胜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他们有机会亲近田野,会常常见到蜜蜂,所以对蜜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农村的孩子因为缺少成人必要的指点,动手做试验的能力不高,因此,弄清楚法布尔和女儿做试验的依据和过程,是教学的关键。
设计理念:
本课时教学采用以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试验经过和结果写具体的。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书讨论,明确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到的是教学重点;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2、制作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打开话题
1、多媒体出示小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彩图。让学生说说看图后想说些什么?
2、师:你们这么喜欢小蜜蜂,谁来用“蜜蜂”说一句话。
3、师伺机板书课题:蜜蜂
4、通过上一节课学习,谁来说说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是的,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次关于蜜蜂的试验。)
二、理清试验过程,理解主要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做一次试验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第一句话。
既然已经“听说”了,为什么还要做试验呢?
3、为了试验的成功,作者精心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汇报后教师出示(ppt课件中的内容):
试验的准备工作:
1、在自家花园里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
2、在蜜蜂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3、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4、带着走了两里多路,把蜜蜂放出来。
哪个环节比较重要呢?这些环节,能不能去掉其中的某个环节呢?
4、作者放飞了二十只蜜蜂,此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他认为蜜蜂能回到家吗?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大家可以用笔画一画。
三、深入学习,感悟试验者心情
1、事情的结果和作者的推测一样吗?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2、指导朗读:
小女儿的话。
法布尔的话。
谁能读出当时激动的心情呢?
四、齐读结论,交流见解
1、用大屏幕出示最后一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为什么说不是靠超常的记忆力?
2、什么是无法解释的本能?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可适当点拨:婴儿生下来就会吸奶;狗看到骨头就会扑过去;小鸡会自己啄破蛋壳出来……)
3、作者完成了试验,却未能给出明确的、肯定的答案,同学们,你们说这样的试验是不是没有意义了呢?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让学生交流汇报。
4、质疑:另外的三只蜜蜂哪里去了?
五、总结
在试验中,有时不一定都能找到明确肯定的答案,我们要学习的是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法布尔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只要我们在试验中积极思索,勇于探究,就会收获到成功的快乐!
六、作业
课外,进一步搜集关于蜜蜂的知识和其他具有不同本领的小动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听说 能辨认方向
试验 捉 放 做 带 放
结论 无法解释的本能
严谨
求实
蜜蜂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读书、思考、质疑,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读书和合作交流中,理解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有两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是我根据三年级学段目标和要求,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词语教学。如让学生用“蜜蜂”说话,理解重点词“听说”等在文中所隐藏的丰富含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学词用词的积极性,又通过抓重点词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是课堂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整节课上,学生读书、质疑、讨论、汇报,问题由他们提出,过程由他们归纳,汇报同他们完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课文的主人。我只是偶尔参与,及时引导,促进他们的思考。这样,他们交流讨论中理清了试验的过程,体会了试验的快乐,明白了进行试验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轻松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回顾这一课时,我感觉有一处教学环节处理得不够恰当,我引导学生学完最后一段时,按教案设计,我接着问学生:“作者完成了试验,却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同学们,你们说这样的试验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呢?”上过课后,我才认识到,这一个问题应放在“另外的三只蜜蜂哪里去了呢?”那个问题之后更为合适,因为,引导学生归纳了试验的意义之后,我对回答有创意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和小结。这样,如果放在第二个问题后面,对学生的表扬和小结就与下面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这一环节衔接得更为紧凑些,顺序上也更合理些。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既要胸中有教案,又要灵活多变,让教学少留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