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一两分种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幻灯出示明月与海相辉映的背景图片,让学生自读课文。铃响后,打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 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生:(结合注释)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师:还有吗? 生:1079年,他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而获罪被贬黄州。 师:讲得很好。现在听老师来读课文,注意字音,划出节奏。 (教师配乐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里有没有需要特别强调的字词和停顿? 生:荇(xìng)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这句停顿把握有点难,(幻灯出示)我们来看看该怎么读?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很好,这里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遂”理解为“于是”。我们来读一下。 (齐读这句) 生:还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读得不错。注意,这里的“盖”是语气词,相当于“原来是”。 (齐读这句)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齐读这句) 师:现在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但是,要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节奏,还需要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还有字词不能解决的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讨论声渐弱):大家还有哪些字词或句不能翻译的吗?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户”怎么解释?月光照进窗户,(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来? 师:大家觉得呢?是窗户吗? 生:应该是门的意思。我从《古代汉语词典》里查出来的。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伯影也。”怎么解释? 生:月光照在庭院中,好象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相生,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怎么解释? 生: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啊。 师:这里的“但……耳”可以理解为“只……罢了”。 师:基本理解了内容后,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把握好节奏,顺便揣摩一下作者的心情。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流畅,注意节奏。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夜游过程中,作者的状况怎么样呢? 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生:记叙了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在夜里游承天寺的事。 师:去夜游的一般会是什么人? 生:与众不同的人。 生:心里有事睡不着觉的人。 师:苏轼自己怎么说? 生:闲人。 师:那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闲”字组词,并从文中找理由说说为什么? 生:悠闲(板书)。我从“相与步中庭”看出,他们很悠闲地散步。 生:空闲(板书)。因为此时苏轼被贬黄州做的是团练副使,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他很清闲。 师:**预习时能勤查资料,了解背景,很难得,值得大家学习。 生:闲趣(板书)。文章里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从“欣然”两字可以看出作者夜游的时候心情应该很不错,在被贬的情况下还能自得其乐,很有闲情逸趣。 师:说得真好。在遭遇不幸时,还能保持这种闲趣,可见他是一个非常—— 生:(齐说)乐观的人。(板书) 师:(出示幻灯) 请大家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说话。 师:我们还可以从哪看出他是个乐观的人,或者你还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什么? 生:我认为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因为他能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看成是藻、荇。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疑惑):院子里有水吗? 师:是写水吗? 生:不是,写月光,说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透明。 师:从哪个字看出不是写水? 生:“如”,像的意思。 师:能翻译一下这句吗? 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翻译得很好。月夜出游,别有一番情趣。这里虚实相间,如幻似真,赋予了月夜承天寺一种灵性。谁能来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幅画面? 生: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水,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空明(皎洁)。 生:这里虚实结合,用笔墨不多,但是却为我们画了一幅很生动的山水画。 师:中国画重在写意,寥寥几笔,却已有万千意境。这位同学肯定在国画上很有造诣,独具慧眼。那这里虚在哪?实在哪呢? (经过这番辩驳,学生思维开阔了不少。) 生:这里的月亮和竹柏应该是实写的,“月光如水”和“水中藻荇交横”则是作者借助想象有感而发的,是虚写的。 生:我觉得既然这里可以把月光比作是一泓积水,也可以把装满月光的院子看作是一个池塘,这里的竹柏就是水草。 生:还有“我”和张怀民,我们不是很象池塘里的两条小鱼吗? (生笑。) 师:想象真丰富,幽静的月夜池塘,两条小鱼在水草丛里追逐、嬉戏,好不自在悠闲。 师:能不能把这句背背。 (很多学生已成竹在胸,顺利背出。) 师:你认为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被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还能找到象张怀民这样和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散步。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有共同爱好? 生:文中说“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想找个一起游乐的人,会马上想到张怀民,我们一般说志同道合的人才会在一起。 (有生笑) 师:有一定道理。 生:下面还提到他去找张怀民的时候,“怀民未寝”,也没有睡。没准他也正愁没人一起夜游呢! (小笑声止,陆续有学生沉思,过会,又有学生举手) 生:文章最后提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明作者认为他们有共同志趣,他应该把张怀民当成了比较要好的朋友。 (很多学生认同这种说法,在下面小声回应) 师:是啊,人生难得一知已,苏轼和张怀民原来就是朋友。而此时在异地他乡能得见老友,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学生先惊奇,而后释然) 师:我们来背背这几句。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最快背下来? (生背,过不一会,马上有举手。点名当场示范背。) 师(吃惊):那么快而且把全文都背下来了。你是怎么背的?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按照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读背,并且我还发现如果能把翻译和课文结合起来读读记记,记得速度更快。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师:学习时能找方法,思考着学,真不错。还有哪些同学也用这种方法预习和背诵的呢? (马上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那我们现在试着来背背看,可以适当参看课文。 (在几个学生的带动下,基本背下来) 师:欣赏完刚才的这幅“月下竹柏图”,我们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悠闲。 生:平静。 生:应该还有忧伤。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因为作者是被贬黄州,而且当的官又是没有权的。或许他是苦中作乐。我觉得他心里是不平静的,很矛盾。 师:苦中作乐。说得好。那如果再用“闲”字组一个词,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说? 生:闲中有愁。 (下面有学生提醒“闲愁”) 生:这样的话,前面提到的“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的竹柏应该在动,因为作者内心是不平静的。 (学生表示赞同) 师:(板书“闲愁”)是啊,苏轼满怀抱负,爱民如子,在杭州做官时就曾为当地百姓修了一座苏堤。为了纪念他,西湖名菜中还有一道以他的号来命名的菜呢! 生:(争抢说)东坡肉。 师:苏轼壮志难酬,抒发感慨,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生:有一种不被重视的伤感。 师:如果此刻苏轼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他说,我很佩服你,虽然你被贬官,但是却仍然有这么好的心态。 生:我想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你不放弃,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 生:苏轼,你在那么艰苦的时候,还能找到朋友一起散步聊天,你应该感到庆幸。 生:我想说,你不要伤心,人们会记住你的功劳的,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生:…… 师:刚才大家与苏轼做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情真意切,我想如果他知道大家对他的理解,应该感到欣慰。 师:此时的苏轼虽有“闲愁”,但他有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呢?(幻灯出示)我们再来看几首他被贬时写的诗,感受一下。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料春风吹酒醒,威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这些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种乐观。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人们的祝福,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生:他没有因此而消沉,我看到了他的自我安慰。 师:是啊,苏轼曾多次被贬,诗词中难免会有哀伤之情,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作为诗人的乐观、豁达。(板书) 师:借月抒怀是古人惯用的手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受到了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我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到他对人们的美好祝福。 生:我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生:我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感受到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生:…… 师: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壮志难酬,却没有消沉,仍能在不幸中找寻内心的平衡。这些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了本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月下小景时,也能体味学习到他那笑对人生的人生信念。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闲中有愁,又不失乐观的感情来背一下全文。 (生背诵)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悠闲 空闲 闲—— 闲趣 ——豁达乐观 闲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