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1、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猎liè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左 右 帽裘 千骑
为报┄随太守射 看
酒酣胸(宽)胆(壮)
抒情:鬓(白)何妨!
会挽雕弓 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被重用、爱国
5、思考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课堂小结
内容: 这首词通过东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意。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主题:这首词由描写打猎场景引向抒发爱国豪情,把打猎习武与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