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惊心动魄的决斗。
在小学教学本文,可不涉及过多的时代背景,也不必繁琐地纠缠讲述各种修辞手法。应以感悟海燕形象为切入点,强调朗读、背诵,注重想像,学习抒情性语言,从而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
树的故事
江 江
很久以前,有一棵很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有时爬到树上吃苹果,有时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
一天,小男孩来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
树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说:“和我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
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男孩说:“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真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无法给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只有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现在只要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说,“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了。”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在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
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树的故事》文本解读与教学思考
支玉恒
《树的故事》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文章通过一棵大树,借喻为人父母的慷慨与无私,也斥责了孩子对父母情感的淡漠且缺乏感恩之情。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深刻地表现了子女、父母间的索取与给予的事实;文章没有很多的描述、渲染,但寥寥数语中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读来令人深思,催人泪下。
文章开头恬静、淡然、轻松,写出了一个田园式的树与人的关系,这是男孩婴幼期还不会索要时的比喻,与后文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男孩的渐渐长大,开始了对大树的不断索取。文章虽然只抓住了男孩与树的四次会面,但涵盖了男孩一生对父母的依赖。在这些会面中,男孩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丝毫没有想到每一次都是对父母的抽筋剥骨。文章的气氛越来越使人感到沉重。直到最后男孩身心疲惫,父母那里再也无物索取,男孩才停下来陪伴父母。
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用对话完成的。为了突出其深刻性,作者每一次引用对话,都要另行回行起段。在对话中,似无意间却一次比一次深沉地表达了情感。第一次会面,男孩刚刚少年,玩兴未减,但已不愿陪伴、抚慰父母,执意要买玩具,结果“把苹果摘了个精光” ;第二次会面,大树“喜出望外”,但男孩因为成年,有了自己的妻室。他只顾自己的小家,“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去盖房子,使父母“再次寂寞和难过” ;第三次会面,大树“雀跃万分”但男孩的要求更加奢侈。他已届老年,只想获得“悠闲”的生活,便把树干锯掉做了船。最沉重的对话,是第四次会面时大树“流着泪”说的一段话。晚年的孩子“坐了下来”,父母就已“开心得热泪盈眶”!
父母始终是倾其所有,孩子则是穷尽而敛。
教学本文,理解内容毫无问题,重要的是抓住本解读第三段中引用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以增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这就要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接受思想熏陶。
精思略读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把“精心、匠心”多给了“精读课文”,而 “随心、堕心”却常常伴随着那些不引起我们注意的略读课文,于是常常上得随心所欲,千篇一律。
这次高师研修班的活动主题是关于略读教学的研讨,在王运老师的引领下,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索。
我认为略读教学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方法要因“单元文化主题以及文章题材和体裁”而异。我大致将略读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美读品赏式
一些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非常适合朗读。这类文章的教学可以作为学生朗读展示的很好素材,弥补精读课学生展示朗读机会较少的缺憾。如六年级《安塞腰鼓》一课,极富音乐美的短句、叠词和叠句,脆生响亮,及其适合朗读。课前可以布置将课文练习读熟、读出情,课上生生展示,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展示的行列。类似的文章还有四年级的《秋色》,六年级《七月的天山》等。
二、故事表演式
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有一定故事情节且比较吸引学生的文章。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练习将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课上来个讲故事比赛,既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一举多得。
类似的文章还有三年级的《尝试》,五年级的《米芾学书》等。
三、默读比拼式
一些篇幅较长,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是训练学生默读速度的很好材料。新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这类文章课前不要布置预习,课上教师卡时间让学生一起默读,看谁能用最快的时间概况出文章的大意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如六年级《将军与孤女》、《勇气》等课文都可以用此类教法。当然比拼完默读后教师要引领学生提升对文章思想的认识。
四、交流汇报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前给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然后交流汇报。也可以将阅读思考题换成读书摘记的表格形式,如《壮哉,少年游》课后的表格。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做书面汇报。这样其实是交给了学生一种学法,为以后的“不教”打基础。
五、习作补充式
有些略读课文内容和形式很接近学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我们不妨将这类文章作为习作的一个补充。如《颤抖的羽毛》一课,学生肯定也有和小作者类似的经历,交流完对课文的感受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经历。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文体,如四年级《门前的小树死了》是一篇浅显得调查报告,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及写法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下自己的调查报告,以此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知识视野。
当然有些教学方法可以同时运用到一节教学中去,这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以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点而运用。教无定法,只要肯思索,就会有收获。
一家之言,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