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剧照
《茶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1957年老舍创作。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戊戌政变后(近半个世纪)整个中国的形象。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手笔。
《茶馆》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都显示了老舍先生剧作深刻的革命性。
《茶馆》的演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付出了值得骄傲的劳动。《茶馆》与它的演出,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1958年的《茶馆》,焦菊隐导演,于是之(左)饰王利发,英若诚(右)饰刘麻子。
新版《茶馆》,由濮存昕(左)、梁冠华(中)、杨立新(右)主演
《茶馆》的风雨五十年
台上的老“裕泰”茶馆演绎的是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抗战初半个世纪的沧桑;
台下的《茶馆》从一九五八年北京人艺焦菊隐导演的首排到二○○八年再次搬上舞台,正好也经历了两代演员,三个版本,数辈观众的风雨五十年。
无论戏里戏外,让我们一起品味——
长演不衰的经典
2008年8月24日,首都剧场,19:30。
依旧伴着清脆的骨板,以大傻杨京味十足的数来宝串场,大幕徐启,写实的布景——错落的茶桌,来往的茶客,红纸黑字的“莫谈国事”重新开始了“裕泰大茶馆”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
一切与50年来似乎无异,但又似乎多了些什么。
是的,舞台上方跳动着英文翻译的电子屏幕,舞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中,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这边三五成群,那边一整排,显示了与以往《茶馆》在国内演出的不同。
自8月5日起,北京人艺举办了第一届演出季——08奥运经典剧目演出季,旨在借奥运契机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经典戏剧的艺术水平,传递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中国话剧经典的《茶馆》是这次演出季表演剧目之一。
其实,这已不是《茶馆》第一次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早在1980年,《茶馆》就曾应邀赴前西德、法国、瑞士三国进行了为期50天的访问演出,在15个城市一共上演了25场,这也是《茶馆》第一次走出国门。据当时扮演“常四爷”的郑榕回忆,当时在国外的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前西德演出结束时,观众们都纷纷站起来,一边跺脚,一边鼓掌,长达9分钟。后来我们知道,跺脚是他们表示欢迎的最高仪式。”郑榕先生回想当年盛况,难掩兴奋。
在巴黎演出时,曾经是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著名导演的彼得·布鲁克特意穿上了中山装和《茶馆》剧组举行了座谈,至今郑榕都能回忆起他当时的评价:“现实主义有两大弊端,瘟拖和过火,但你们的戏恰好克服了。从你们的戏中,我看懂了把西方的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剧相结合是什么意义,你们的戏对我很有启发。”
1983年,《茶馆》原班人马又赴日本的东京、大阪、京都和广岛演出。这次演出改变了日本戏剧界因国际关系对中国戏剧的冷淡,促成了有“日本梅兰芳”之称的著名演员宇野重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率团访华,更创造了日本戏剧界三巨头握手言和的神话。
此后的《茶馆》开始漫步世界剧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座无虚席的神话和持久不断的掌声。1986年赴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2005年巡演美国。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茶馆》在国际上好评如潮,更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在国内的舞台,《茶馆》也创造着奇迹。《茶馆》的一票难求,许多新老观众都有深刻体会。自1958年首次排演以来,《茶馆》被搬上舞台580余次,以自己的演出实力成为国内话剧市场上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不仅作为北京人艺建院四十、五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在2007年更是成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开张上演的首个剧目,在人艺网站上《茶馆》被称为“镇院之宝”。
经典如何铸就?
《茶馆》为何长演不衰?
郑榕首先把功劳给了老舍的剧本。
1958年,老舍在人艺朗读完他的剧本,时任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用英文连说了两遍“经典”。尤其是剧本的第一幕,被曹禺称作“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写出了那么多人物,有的出场人物甚至只有一两句台词,但是每个人物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舍用‘小舞台 大环境’极精练的笔法写出了三个时代、整个社会。”郑蓉说,“《茶馆》在国外演出时,就有观众反映亲身去过中国也没有比看这部戏对中国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