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傻杨的数来宝声中,大幕徐徐拉开,灯光伴着袅袅的轻烟笼罩在舞台上,人声嘈杂,晚清的市井小民坐在茶馆里吵吵嚷嚷地聊天……凝聚浓郁京腔的《茶馆》又开演了。
这部在建国后诞生的中国现代话剧代表作,从创作之初至今已走过了49个年头,如今仍以顽
强的生命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次上演座无虚席。区区18000多字的剧本,仅有两个主要演出版本,却已成为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招牌,堪称“戏魂国粹”,不能不说是一个戏剧奇迹。
馆里乾坤 不足两万字的剧本,20来个人物,一个小茶馆,道出了中国旧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于是之主演的焦版《茶馆》当得起“戏魂国粹”四个字。
《茶馆》版本年表
第一版:1958年首演,1992年结束。
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林连昆、郑榕、英若诚、蓝天野等主演。
第二版:1999年首演。林兆华导演;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主演。
恢复焦版:2005年演出。焦菊隐、夏淳导演;林兆华任复排艺术指导;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等主演。
台词绝句
秦仲义: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了!哈哈!
王利发: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想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前身《秦氏三兄弟》,结尾源自于是之
《茶馆》原设计王掌柜为革命而死,于是之建议下,才有了结尾的华彩乐章。
或许大家不知道,《茶馆》的前身是个应景之作。1956年,老舍写成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场,人物众多。戏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写起,直写到1948年反动派“选举北京市参议院”。初稿完成,老舍来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读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听。剧中第一幕第二场,写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馆”。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清楚地记得那天曹禺听老舍朗读剧本,突然站起来说了声:“classic”(经典)。在座的人都认为剧中茶馆这段戏最精彩,建议以它为基础单独发展成一个戏,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变迁。老舍当即表示:“这个意见好!”三个月后一部新剧作诞生,定名《茶馆》。
《茶馆》写成后,老舍几经修改。其中一稿结尾是“王掌柜掩护革命者,救了‘说书人’和‘听书人’,自己饮弹牺牲。”童道明也记得,面对老舍的设计,于是之提了一个意见,希望在戏最后加一小段几个老头话沧桑的戏,然后王利发上吊了。当时,老舍似乎只是随便应付了两声。几天后,老舍写出结尾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三人一生掏心窝的话。最后,他们掷起漫天的纸钱。这才有了《茶馆》全剧为人称道的“华彩乐章”。
剧本总共18000字,细节靠演员体验生活
扮演庞太监的童超找到晚清宫中老太监,了解太监的心理;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也整天打扮成没落旗人,提笼架鸟。
大幕拉开,裕泰茶馆里,进进出出二十多人。如何让这么多角色一亮相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至于千人一面,老舍和焦菊隐导演等主创人员绞尽脑汁。
“排练伊始的一个晚上,焦菊隐先生带着一干主创人员到老舍家里讨论。从布景怎样设计到八张桌子如何放置,从人物的出场方式,到每个人坐在什么位置,激烈的讨论整整持续了一夜”。焦版《茶馆》中饰演常四爷的郑榕如今年过八旬,回忆40余年前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很遗憾没有人做会议录音,气氛太感人了。
《茶馆》剧本一共约18400个字,没有生僻字词,也没有浮夸的感情描写,却概括了半个世纪的历史。简约的剧本对导演与演员是个考验,如何用细节真实地反映生活?导演焦菊隐“强调从生活出发”。他认为,剧组所有创作人员只有熟悉剧中的生活和人物,并深刻理解之后,才能进入艺术创造。
焦菊隐组织全体演职员查阅有关资料,请专家和熟悉北京历史风情的老人讲解三个历史时代的历史风貌、世俗民情和各色人物。演员还寻访当年北京尚残存的几处旧式茶馆。
剧中扮演庞太监的童超找到晚清宫中老太监,了解太监的心理;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也整天打扮成没落旗人,提笼架鸟,出入茶楼,寻找感觉。剧中具体场景由此鲜活起来。
特殊岁月首演遭批,一改再改坎坷演出
周恩来建议改一下“两个大兵娶一个媳妇”的情节,老舍拒绝:“这都是真事!”
作为一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戏,《茶馆》在特殊年代遭遇十分坎坷。舒乙说起个小故事。剧中有个情节讲两个大兵为了省钱娶一个媳妇。有一天,周恩来总理看了这段戏,表示不满,他觉得这对青年人影响不好,建议老舍改一改。但是老舍知道后说:“这都是真事!”于是这段情节保留了下来。
正是因为过于“真实”,《茶馆》的首轮演出没有轰动还引来批评。当时,“左倾”思想严重,阶级斗争是主旋律。
一天,文化部一位领导来到人艺,批评《茶馆》第一幕为什么搞得那么红火热闹?第二幕逮学生为什么不让群众多一些并展示出反抗力量?“当时,《人民日报》上也有文章批评《茶馆》怀旧情绪浓重,影射今不如昔。于是,《茶馆》在1958年3月29日首演后,于同年7月10日停演,只演了49场。
五年之后的1963年,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老舍决定给《茶馆》“加一条红线”,于是增加了一些学生闹革命的情节。就这样,1963年4月7日,《茶馆》终于再次上演!舒乙回忆说,虽然当时报纸不给宣传,悄悄上演的《茶馆》还是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一位青年导演演出结束后跑到后台,不敢说话,不敢握手,只是在桌子底下竖起了大拇指以示敬意!周恩来再来看《茶馆》,对焦菊隐说:“《茶馆》没问题,是一出好戏。”《茶馆》的第二轮演出,自1963年4月7日起,在首都剧场演出了53场。
可叹“文革”十年扼杀了话剧,老舍也含恨离开了人世。1979年,为了纪念老舍诞辰80周年,《茶馆》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用原班人马演出了第一幕。据舒乙回忆,2月3日晚上,首都剧场“沸腾”了。二十多个演员,每出来一个便引发场下欢呼喝彩,不绝于耳。虽然只演出了第一幕,观众见到演员像见到亲人般欣慰。大家没想到,经过十年动乱,这些演员竟然全都活着,还能在舞台上为大家演绎那些熟悉的角色,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盛名之下出访多国,写下中国戏剧神话
在柏林,演员谢幕24次,观众欢呼、跺脚长达7分钟。在日本,800个座位的剧院破例加售出200多张站票。
《茶馆》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国人,也让外国人叹服。许多看过《茶馆》的外国人,成了它的义务宣传员。从此,很多外国人来到北京,一下飞机就要看《茶馆》。甚至到北京不看《茶馆》,就如同不逛故宫,不登长城一样遗憾。
自1980年起,《茶馆》先后出访了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极大的轰动。许多观众还穿着中式衣服走进剧场以表敬意。
在柏林,演员谢幕24次,观众欢呼、跺脚长达7分钟。
“什么是雷鸣般的掌声,什么是响彻云霄,那天你就能感受得到。”童道明在回忆之中激动地说。在日本,演出三场之后,800个座位的剧院为《茶馆》破例加售出200多张站票。
作为第一部走出国门的话剧,《茶馆》博得了全世界的肯定,“通过《茶馆》,外国人发现中国竟有‘世界上最好的导演和演员’。”郑榕回忆到。
焦版“绝唱”谢幕,林版“改良”涅槃
1992年7月16日,观众为焦版《茶馆》剧组献上“戏魂国粹”横幅。2004年,林版《茶馆》迎来了《茶馆》500场纪念演出。年老的观众说:“茶馆真的改良了。”
“绝版《茶馆》门票,300元一张!”1992年7月16日晚,首都剧场外有人在叫卖黄牛票。当晚,焦版《茶馆》在这里“绝唱”谢幕。剧场内外众多戏迷一直伫立着,散场仍不舍离去,为了多看《茶馆》一眼。
剧终谢幕时,剧组完全淹没在暴风雨般的掌声和真诚的泪水中。几个观众跳上台,自发献上一条横幅“戏魂国粹”。
焦版话剧《茶馆》自1957年创作完成,经过35年的坎坷历程,终于将自己的脚步定格在了第374场。
但这场演出并不是《茶馆》的“绝唱”。1992年,于是之便建议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七年之后,这个建议成为现实。
在林版《茶馆》演出之前,焦版《茶馆》演员黄宗洛、蓝天野等均表示,“虽说老《茶馆》是演好了,但毕竟不是演绝了。一定要改良”!面对焦版《茶馆》的成就,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虽然林兆华计划的姜文、李雪健和葛优演员阵容没有完成,但全剧场景却有了大变化——兴盛的大茶馆一开始就是一片危楼。
新版《茶馆》推出后还是招来了激烈的批评。最大争议在结尾。焦版《茶馆》中,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的“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
王利发从容地吃完花生仁,拿起围巾,走向后台。过一会,小唐铁嘴惊叫:那老头,他怎么上吊了!沈处长依然漫不经心道:好!反对者认为,这样处理结尾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
也许,一切创新面对的都是争议,《茶馆》也是在多年种种争议中完成凤凰涅槃。
2004年,林版《茶馆》迎来了《茶馆》500场纪念演出。看完戏后,有年轻的观众议论:“比我想象的《茶馆》要好,有那个京味。”也有年老的观众说:“看来,茶馆真的改良了。”
讲述者:舒乙、郑榕、林兆华、梁冠华与童道明。
本报记者 天蓝 采写
《茶馆》的悲凉气氛
王利发娶亲
茶馆内热闹非凡
陈宝国版王利发获赞
策划/新浪娱乐策划组 文/刘杨 天虹
迟到了两年的《茶馆》,终于在央视登台亮相,名著翻拍泛滥又难免争议的当下,能看到一部从改编到演员个个靠谱集集精致的好剧,足以令人从心里往外长吐一口气的舒服和熨帖。更为难得的是,珠玉在先重拍必然挨砸的“翻拍怪现状”,在《茶馆》这里并没重现,尽管有和电影话剧版经典的对比,但绝大多数观众仍然认可了电视剧版的诚意与功夫。
三幕话剧改成三十余集电视剧,加大信息量自然全靠生造,老舍原著的外形有些模糊,但是内在的魂,却依旧忠实。有网友戏称,电视剧版《茶馆》没“忠于”老舍,但是“忠于”了京味,话虽在理,但那京味的把握,又岂不正是老舍招牌的烫金闪光之处?京味是老舍作品的魂魄,批判现实是老舍作品的精神,电视剧版《茶馆》在这两点上把握住了原作精髓,得到好评情理之中。电视剧《茶馆》还原了老北京往事的浓郁风情,京味细节随手体现细腻安排,仿佛直接把观众带回到王世襄的锦灰堆,邓云乡的民俗谈,白描出一副逼真生动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
细品京味礼节:《茶馆》讲的是老北京,老北京礼节多,讲究也多,电视剧里对这些个礼节一一展现出来,就是为了体现那种浓浓的老北京气氛,而这样的细节描述,即便京味的电视剧中,也是少见的,因此看了格外新鲜,同时不能不赞一下《茶馆》的细心。清朝电视剧很多,请安打千表现的也不少,但是《茶馆》中还是让观众看到了新鲜之处。松二爷和常四爷是旗人,礼数讲究多,见人行请安礼,弄得王掌柜也忙着还礼不迭。松二爷那个请安属于“单腿安”,屈右腿而不跪,和一般电视剧中那种“打千儿”略有不同,不过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更有趣的是电视剧中表现的二德子与黄胖子的请安,属于平辈亲密的擦肩礼,互相撞一下肩膀头,《茶馆》中能够展现这样的请安礼,放在现代算是独一份了,大有京味的礼节氛围。《茶馆》中对礼节上的讲究体现,并非仅仅是对旧风俗的重现,也有着与剧情息息相关的点题,仅从礼节上的稍微小变迁,便可以看出茶馆之外的时代大动荡,这是原著的精髓之处,电视剧也同样充实进来,不做遗漏。
细品京味语言:《茶馆》中老北京味道十足的口语,由不同人说出的不同味道。“咱俩吃冰块拉冰块,没话(化)”这样的俏皮嗑透着亲切,匕首叫攮子,没有大爷的称呼只有二爷的叫法,这都是老北京的潜台词。“二位爷”,“好嘞您那”,京味的口语在合适的演员口中说出来,是一大享受。原剧的京味台词本就精彩,新扩充的电视剧版本又增加了大量对白,把老北京那种侃那种贫那种对嘴不让人的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您碰到喝茶不给钱的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就当给他妈烧纸了。”骂人一个脏字没有,损人不过痕迹,不让话掉地上,这是老北京话赶话里的精彩机锋对白。一群老戏骨老北京,对这样的原汁原味驾轻就熟,才能流畅自如地说出来,不带一点造作的。更有“抢戏”的庞太监,一口唐山话,在北京话中格外凸显,喜剧效果十足,出够了风头。老北京的市井对白,最讲究的是绕弯子点人,嘴皮子利落,饶是被骂了还不觉得,过后才能反应过劲来,一句话得多嚼几遍才更有味道。这就是京味剧令人着迷的地方,俗文化的极致便是如此了。《茶馆》中能够地道的体现出来,是它最精彩之处。
细品京味风情:熬鹰,遛鸟,斗蛐蛐,鸽哨,虽然只是一点而过,但《茶馆》中展现了大量老北京“玩家”的风情画,都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只是几个镜头,几句对白,老北京味道就出来了。看似简单的小玩意,实则讲究多了,斗蟋蟀,给你个特写,观众便知道,斗盆是地道的,虽不是什么“万礼张”或“赵子玉”的,但也不露怯。熬鹰几句对白,除了衬托黄胖子的范儿,也说明了编剧的细致,黄胖子架着鹰的一套家伙什儿地道的,套袖两开五尺子等物都齐全,架势还是有的。熬鹰就是不让鹰睡觉,驯其野性,鹰不睡觉人自然也不能睡觉,因此黄胖子才有熬一宿没睡觉的话,熬鹰刚开始给鹰要喂鲜羊肉,切成细长条,《茶馆》中也刻意提及了一句。黄胖子说和的是外三营的旗人,一贯好个白刀子红刀子的,把鸽子叫儿子,为了被人拐带走的鸽子能大打出手,这也是老北京鸽子迷特色了。老北京的鸽子讲究飞盘儿,一群鸽子在空中盘旋,加上鸽哨,很有风情,不过常有两群鸽子混到一起的时候,一些鸽子就会在一分一合间,被别家鸽子拐带丢了,《茶馆》中就是好鸽子被撞盘儿而闹起来的。只是几句话而已,实则内涵很多。常四爷和松二爷那种,就是遛鸟爱好者,老北京遛鸟以百灵为主,遛百灵鸟的老北京讲究十三套,叫法有次序,不能乱了,自成体系,相当神奇。《茶馆》中常四爷喜欢画眉,松二爷喜欢黄雀,都没有百灵那么讲究,不过也是只有吃得上铁杆庄稼的旗人才有闲工夫去遛去养的。松二爷最后穷到那个份儿,还记挂着叫蝈蝈,也是架子不倒的旗人破落范儿。
细品京味茶馆:北京的茶馆,并非纯粹品茶的地方,而是三教九流聚集地,因此才会在这样一个地方,反映出清末到解放前那段历史中,从上至下的人物命运沉浮。不过《茶馆》里讲的故事,自然要体现老北京的茶,老北京虽然算不上喝茶在行的地界,但在泡茶的讲究和茶客的讲究上,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地方在电视剧中也有周到的讲述。黄胖子熬了一宿的鹰,进茶馆酒招呼来碗“酽”的,老北京喝茶讲究茶卤冲兑,用浓茶兑出淡茶,以方便匀茶味,这也是因为老北京人讲究喝香片而非绿茶的缘故。老北京喝茶,讲究“香不香”,是不是新茶倒在次要,香片是茉莉花熏出来的花茶,喝“小叶茉莉双熏”是有钱人的体现。而穷人要讲究点的,就喝“高末儿”,这个在电视剧中也有体现,算卦的唐铁嘴给翡翠扳指找买主儿时,就特特的要了一碗高末儿,所谓高末儿,就是卖茶剩下的茶叶碎片,好坏都匀在一起,自然能沾上点好茶的香味,但本质上就是茶叶碎渣,所以一句高末儿,他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也就尽露无遗。电视剧《茶馆》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琐碎到连烂肉面也是一种阶层体现。
细品京味行当:打鼓的,算卦的,说和的,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是《茶馆》故事发展的大观园,也是老北京京味的着重体现。铁杆庄稼,这是对旗人的说法,清朝建立以来,为了稳定汉人民心,因此固定拨给旗人家庭费用,养着八旗子弟,不让他们和汉民争吃饭行当,干吃饭不用干活,所以叫做铁杆庄稼。但是清末《茶馆》这个时期,旗人经济已经一落千丈,又没有挣钱谋生的手艺,于是日渐潦倒,地位尴尬。常四爷正义勇敢,最终选择了自食其力,也是做为旗人中的好汉来赞扬的。而王利发去当铺当扳指一节,冒充佟家,也是反映八旗没落的一个缩影,老北京常态。电视剧《茶馆》中把很多原剧里一带而过的人物加以扩充丰富,因此每个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有了更加充实的体现,唐铁嘴算卦的一套说辞,喜剧效果堪比《食神》中的庙街算命八婆。说数来宝的大傻杨,虽然基本上就是个要饭的,却比大多数浑浑噩噩的人更知道国家大事,而且还能迅速编成词儿唱出来,信息传递之快,堪比当今网络,文化功底之强,放在今天也够得上一位媒体人了。
细品京味时代:《茶馆》所表现的动荡年代和由此产生的“怪现状”,仅仅在茶馆和茶客们的变化中,便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老舍的功力与魅力所在,电视剧把眼界扩展,将原剧中一言以蔽之的东西,放在明面上来看,将大时代更加具象的展现出来。慈禧登台亮相,康有为变法失败谭嗣同血染菜市口,与她囚禁光绪一并表现出来,这一个过程又在张寡妇弟弟的天降横祸中,与平民百姓生活联系在一起。乱世茶馆生意就不好,生意不好就代表了有大事发生,如常四爷的话,小到一只鸟,大到一个国家,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二德子见到马五爷会敬畏;满清垮了,旗人的生活也随之一落千丈,喝茶的闲人没了,茶馆的生意也就好不起来。审时度势的茶馆变成了宿舍,大学生吃香,但是也同样是不安定因素。茶馆股份让秦爷和王掌柜走在一起,但是当民族工业化为泡影时,两人殊途同归,走上了同样命运。茶馆是老北京社会动荡的一个缩影,而且在小中见大里,品味了乱世的不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