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大傻教《我与地坛》


一、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要谈生论死,十六七岁,加上我们30来岁,还没有活过生命的一半,7000多字的文章,一节课完成,简直天方夜谈,以前还以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揣摩语言等来欺骗我们。
    这篇课文如果不是公开课,起码可以上2个课时。
    长课文短教,发现本文无非涉及到作者、地坛、母亲三个因素,文章除内容的浑然一体外,结构上也有一个转接(承上启下)(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以此作为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枢纽。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假如有来生,   有四个选择( )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嘿,学生大多愿意当一只快乐的蚂蚁(其实他们在说假话)
聪明的学生想当”既幸福快乐又称霸精明”的动物。超人?克隆?

那么,我说,假如还有一个选择E-------痛苦的人。
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个——————痛苦的人!

   二、板书应该都会的吧。

                   地坛(荒芜不衰败)


                   母 爱
      我————————————————母亲
(身残心不残)     报答             (心有余力不足)


这三者最好是三角关系

   三、问题设计:
   1、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去荷塘?原因是“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为什么喜欢去地坛?(地坛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
      假如你心情不宁静的时候,你有那些排遣方式?
   2、地坛的景物色彩是明亮还是阴暗?原因是什么?(我的黑夜比白天多,情-----景)
   3、找出课文里的景物描写,并朗读。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3段------景物色彩暗淡
第5段------景物透出生机

地坛(荒芜不衰败)

   4、作者在古园里主要思考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么活?
为什么要出生?这是上帝的问题,学生容易明白,我只是告诉学生,不要怨天尤人,有的人出生在北京,可能他300多分就可以上北大,有的人生在富贵家庭,可能一辈子都无优无虑。海子如果不是生活在-----或许他不会自杀(更可能他写不出伟大的诗歌)
我没有让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活着?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必须舍弃,你会先舍弃或最后留下什么?(   )
A、母爱
B、爱情
C、友情
D、事业
E、金钱
F、健康

或许,每一个都重要,但母爱都往往是最后,然后自然引申到----母爱


   5、“苦难”的意义探讨,联系现实,让学生有面对苦难的思想准备。

   可以联系“佛教的生老病死等八苦”!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在放声朗读、反复朗读中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让学生闭上眼睛冥想,从课文内容到自己,自己的生命认识,自己的家庭、亲情,自己对残疾人的认识等。冥想五分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生命,尤其是了解了作者史铁生的不幸与奋斗历程后更是反省自己;有的同学重新看到了父母的爱,原来与父母有隔阂的,在深思中看到了父母朴素而又伟大的爱,认识到自己的父母 可能卑微,可能愚昧,但对了女的爱却是伟大的不容置疑的;有的同学看到了作者的艰难,责备自己在生活中对待残疾人的冷漠,更悔恨由于无知曾对残疾人做出的愚蠢行为;有些学生还写出赏析,从内容到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点评。
一篇好文章可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上,语言特色只点一点,有兴趣的自己课下体会。整个学习过程我只给出方向,组织活动进行,没有教,只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语文理解、评价、赏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对生活的思考很深入。

   四、 我个人觉得,从文学角度探讨人生,理解活着的意义终究是不完美的,只有在佛学里才能真正解决“终极”问题。应该说史铁生《我与地坛》与余华的《活着》对生命的认识基本一致,还没有超出存在主义哲学,甚至连虚无主义都够不着。作者参透活着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活着的意义”。

补充:

活着的艰难,艰难的活着
——余华《活着》
  进入九十年代,开始对一些小人物进行贴近生活本身的观察和审视,提供了一种以平实坚忍的民间视角来反映平峻艰难的现实生活的可能途径。
一、活着的艰难
  《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的波浪,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老人福贵在“我”面前展开讲述他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历经了无数的沧桑,也看过许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并且还可以回忆。他本身是一位地主少爷,在年少的时候,以一个浪荡子的面目又嫖又赌,无所不为。抗战后,他在赌桌上输光了一百亩地的家产,沦落到社会的最低层。父亲在痛骂儿子后,挺直腰板,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随之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大便时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母亲重病的时候福贵进城请医生为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熬过了三年大饥荒,儿子有庆死了,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对他抽血过多,女儿凤霞嫁给了在城里做搬运工的二喜,出嫁时风光得全村人都为之大吃一惊,但仍然不久死于难产。三个月后,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三年后,外孙苦根吃豆子时撑死。一场又一场的死亡让人面对生存不禁感到异常艰难,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无端的不测在等着你。这其中,如父亲的死,有庆的死,属于人祸,母亲的死、凤霞的死、家珍的死为疾病,二喜的死是意外事故,至于如苦根的死,似乎纯属一个故事。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而且越叙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就是越大。就更能体会到命运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面对军官的暴躁、战场上呼的子弹以及被围后的饥饿。女儿凤因为发高烧,成了聋哑人。
解放后三年的大饥荒。大炼钢铁连有庆的两面三刀只羊也保不住了。新中国的医生为了救新中国的县长夫人直接致使有庆死于非命。昧的村人对凤的残疾和嫁不出去指指点点。福贵成了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要拼死拼活地下种地。却仍然挣扎在最穷困的生活水平上。对福贵来说,最感到“活着”这种状态受到致命的东西,比如漫长的无休无止的饥饿,比如队长的一句活砸了全村的锅,又一句话,全村人又都去买锅,再比如从他一开始种因就很苦,到了七十岁,有了外孙。仍然“苦是苦,累也是累”。这种活着本身就是苦难,就是受罪的生活是苦难最大的,也是本质的源泉。

二、艰难地活着
在作品中,福贵表现出及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还是基层农村的朝令改,所造成的都是福贵来忍受、来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去种地,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无论自己的和存目的受到多大打击,福贵永远不会游手好闲,几十年的艰苦劳作,使他变成了一个骨子里的底层农民,只有劳动,只有种地能让他感受到生存的脚踏实地。作者在比作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结合我们的民族性格,这种忍受苦难的巨大国量在保证本民族的延续性上,作用不可低估。
随苦难的勇敢和坚韧需要内在的精神高度的支持。在底层民众的群体心理上,自然选择传统中的民间道德,困此,他们善良、仁爱、淳朴、诚实、讲义气。但仅有这些远不足以使他们在苦难重压下自适自足。在这些优秀品质之内,他们有着不无乐观的心态,也正因为乐观,他们往往承认苦难存在的同时,认可命运无可改变的同时,对未来尚存有可怜的希望。因此,福贵孤苦的晚年还能用埋葬了全家人,没有牵挂、自慰。家珍死时对于自己苦难的一生也感叹道:“做人能做成这样,我也就知足了”。他们的希望可怜而廉价,也许甚而有些自欺。但他们又能怎么样呢?他们固然不会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也不会理解知识分子孤愤绝望的战斗姿态,但是如果连希望都没有,他们又比什么去面对无尽的苦难呢?如果他们看穿自己真实处境,他们还会有对苦难随力吗?这种平和、乐观的心态带来的是“顺天知命”的生活姿态,这无形之中帮助他们看淡了外界的苦难,从而理所当然地将这些苦难作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去接受,如此年复一年,他们的生命力由此也竟磨得异常坚韧。
三、活着的背后
 
  在内部逻辑上,这种纯粹“活着“的自下而上意识有多少可以人根本上区别于阿Q精神,奴隶意识的地方?余华在此书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堂实录资料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大傻教《我与地坛》,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议论文结构的新模式
    种树郭橐驼传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生命的思索——《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2004年高三语文最后一课
    《公输》教学设计
    泰坦尼克号
    《茶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如何写议论文的开头[方仁工作文教学课…
    沁园春·长沙
    以情感为纽带,构建生命课堂——《话…
    《灯》教案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人类的语言》教案
    《抄检大观园》教案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窗》课堂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华南虎》教学设计
    《柳毅传》(节选) 课文说明 解题指导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
    《柳毅传》(节选) 课文说明
    种树郭橐驼传
    诗歌五首
    《狼》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
    网络背景下的写作训练设计(第3例)
    沁园春·长沙教学
    毛泽东诗词赏析:沁园春·长沙
    海  燕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高尔基的《海燕》教…
    《茶  馆》
    《茶馆》:应景之作炼成“戏魂国粹”
    最后一课
    口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西安这座城》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勾践灭吴
    我若为王
    大傻教《我与地坛》
    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米洛斯的维纳斯
    死海不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鲁迅自传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梵高传(节选)
    邓稼先
    核舟记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陈涉世家
    诗词五首
    韩愈短文两篇
    花未眠
    诗歌五首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敢于怀疑 勇于探索…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9.海燕  高尔基
    中国石拱桥
    第一单元总结课
    陋室铭
    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
    日本平家蟹
    蜘蛛
    向沙漠进军
    食物从何处来
    死海不死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
    气候的威力
    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
    小橘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荔枝图序…
    《荔枝蜜》教案
    《〈殽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巴尔扎克葬词…
    现代文阅读训练
    畅游今日荷花淀——— 环保《荷花淀》…
    《藤野先生》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荆轲刺秦王》
    《诗经》两首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蜡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蜡烛》
    《梵高传》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促织》教学思路(第一课时)
    作文训练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实录
    相反相成  辩证统一 故事引发的思考[…
    《提醒幸福》李镇西执教
    《雁》钱梦龙执教
    《三块钱国币》教案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
    读《伊索寓言》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
    电视《茶馆》,为名著改编泡了壶好茶
    《茶馆》到台北 倾倒台湾观众
    《茶馆》:艺术魅力常在常新
    《茶馆》前后
    我的第一本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