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宋丽梅
自读要求
1.进一步培养诵读的习惯。
2.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
提高阅读能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讲述
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
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重点
l.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能准确地划分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自读导言”意在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诵读习惯,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训练说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
1.初读。通过查阅工具书、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速读。结合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赛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内容最准确。
4.精读。读《荔枝图序》第1段,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地介绍荔枝的。读《山市》“无何”至“遂不可见”,了解作者是怎样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再从整体到局部生动地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
5.讲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 
(这样安排自读程序,旨在体现读思练结合的阅读原则。程序1意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整体感和课文内容,培养而读习惯。程序2.3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程序4、5意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学习把握文章重点,理解文章特色,培养表达能力。)
点拨 
1.《荔枝图序》。
  作品简析。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 的形、色、香、味等特 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对其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洋,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
  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山市》。
  作品简析。《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景的妙文。作者起笔奇特。先介绍山市的独特:“邑八景之一也”。并指出能见到它不容易:‘“数年恒不一见。’然后笔锋一转,浓墨重彩描绘孙公子禹年和友人在楼上喝茶时“忽见”山市的美景。作者写得精彩绝伦。他接由晴及阴、由阴及晴、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极有层次、极其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变幻莫测而又美妙奇特的山间蜃景图。 
  作者以时间为序,用‘“无何”‘味几”“既而”“边时”“修忽”等表时间的词语使文章写得极有层次。同时,作者观察十分细致,描写十分细腻。例如,作者写城郭“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特别是写“风走天清”后所见的“危楼”,十分细致。既写了“楼五架”上的“窗扉”,也写了楼上“五点明处”的“楼外天”,而且还将它与第八层所见的“明”作比较。最后写楼上往来的人们和楼由高变低直至“不可见”的情景,更是细致人微,令人叫绝。 
(第1点“作者介绍”在于回忆巩固所学知识和补充课文注释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2点“作品简析”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对比阅读,对照比较,切实有力地提高阅读能力。)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华如橘 ②然数年恒不一见 ③始悟为山市 ④连亘六七里 ⑤或凭或立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②居然城郭矣 ③历历在目 ④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3、读《荔枝图序》第1段和《山市》,分别给它们划分层次。
4、试比较两篇文章,想想它们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4个题目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意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参考答案 
1.①同“花”;②永久,文中是很久的意思;③觉醒,文中指醒悟.明白;④接连不断;⑤有的。2.①大概是那样.实际上大大超过了我的描述。②竟然像一座城市。③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④只剩下一座高楼,直插云天。3(l)荔枝生巴……如帷益。||叶如桂…其实过之。||若离木枝…尽去矣。(2)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 “鬼市”云。4.《荔》文写的是静物,《山》文写的是动景〈〈荔》文主要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抓住荔枝的树形、叶和花、实,从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对其作了生动形象的介绍。《山》文主要采用状貌的说明方法,以时间为序,按由睛及阴,由阴及晴,由上到下,由下到上,再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层次清楚地对山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堂实录资料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大傻教《我与地坛》
    种树郭橐驼传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生命的思索——《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2004年高三语文最后一课
    《公输》教学设计
    泰坦尼克号
    《茶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如何写议论文的开头[方仁工作文教学课…
    《灯》教案
    我若为王
    网络背景下的写作训练设计(第3例)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议论文结构的新模式
    《人类的语言》教案
    《抄检大观园》教案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窗》课堂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华南虎》教学设计
    《柳毅传》(节选) 课文说明 解题指导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
    《柳毅传》(节选) 课文说明
    诗歌五首
    《狼》胡明道执教初一语文
    种树郭橐驼传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
    毛泽东诗词赏析:沁园春·长沙
    海  燕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高尔基的《海燕》教…
    《茶  馆》
    《茶馆》:应景之作炼成“戏魂国粹”
    最后一课
    口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西安这座城》教案
    《化石吟》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诗两首》教案设计(《金色花》《纸船…
    大傻教《我与地坛》
    以情感为纽带,构建生命课堂——《话…
    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米洛斯的维纳斯
    死海不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鲁迅自传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梵高传(节选)
    邓稼先
    核舟记
    陈涉世家
    诗词五首
    韩愈短文两篇
    花未眠
    诗歌五首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敢于怀疑 勇于探索…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9.海燕  高尔基
    中国石拱桥
    第一单元总结课
    陋室铭
    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
    日本平家蟹
    蜘蛛
    向沙漠进军
    食物从何处来
    死海不死
    建构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祝福》研…
    气候的威力
    诗海遨游  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
    小橘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周处》教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荔枝图序…
    《荔枝蜜》教案
    《〈殽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巴尔扎克葬词…
    现代文阅读训练
    畅游今日荷花淀——— 环保《荷花淀》…
    《藤野先生》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荆轲刺秦王》
    《诗经》两首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蜡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蜡烛》
    《梵高传》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促织》教学思路(第一课时)
    作文训练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实录
    相反相成  辩证统一 故事引发的思考[…
    《提醒幸福》李镇西执教
    《雁》钱梦龙执教
    《三块钱国币》教案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
    读《伊索寓言》
    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茶馆》第二课时教案
    电视《茶馆》,为名著改编泡了壶好茶
    《茶馆》到台北 倾倒台湾观众
    《茶馆》:艺术魅力常在常新
    《茶馆》前后
    我的第一本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