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触深。”
剧本好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感觉,当时在场的所有演员都觉得十分精彩,根据当时人艺实行的“角色申请制度”,大家踊跃申请,都想进剧组,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好。
好剧本要有好的导演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焦菊隐与老舍在《龙须沟》的成功合作使得老舍坚定地把《茶馆》交给了焦菊隐。焦菊隐也没有让老舍失望,他全身心扑到《茶馆》上,并以自己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加完善了剧本,他说:“戏要给人以希望。”于是,结尾的3个老头撒纸钱成为了《茶馆》的经典。
焦菊隐不但对剧本有着创造性的把握,对于演员的表演也给予了极大帮助。经历过剧中那个时代的焦菊隐极为熟悉北京贫穷市民的生活,他凭借生活经历和舞台经验不厌其烦地指导演员。而老舍也时常到排演现场亲自督戏,根据现场的细致观察给演员提建议,遇到演员演得不到位的地方,老舍还亲自手把手地教。“松二爷”蓝天野至今记得老舍当年如何给他示范清朝末年“请安”的动作。
演员们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茶馆》上。在排戏前,剧组曾花两个多月时间体验生活。“当时大家各自去体验,我就泡在东四一家小茶馆里。演庞太监的那个演员找到了当时京城仅存的一个老太监,蓝天野就去找资本家,林连昆去监狱体验。”郑榕回忆当年情景,忍俊不禁。
随着老一辈演员年龄的增大,《茶馆》在1992年演出第374场后,告别舞台。
1999年,林兆华以全新演员阵容新排《茶馆》,使得这部几成绝唱的话剧重现舞台。2005年北京人艺举行《茶馆》建组会,复排焦版,将《茶馆》的经典延续。自建组以来,上至导演林兆华下到剧组每个演员,每天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在排练中对着老版《茶馆》的光盘仔细研究自己的角色,模仿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理解后的创造。
常年戏友、70岁的老潘夫妇说:“不能说哪一版好或差,都很经典,只是感觉不太一样而已。老版北京味儿足,看得多了感觉很亲切,新版有影视风格,生活化更浓些。”说起演员,老潘很来劲:“于是之把王利发演活了,冯远征把松二爷演得更好了。”
《茶馆》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世界剧坛上延续经典,郑榕满怀敬佩地说:“活的人用表现再现社会现实,老舍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仔细研究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民族的话剧。”
与《茶馆》的不了情
《茶馆》能五十年风雨成就经典,还在于得到了无数观众的认可,并总有那么一群人坚定地跟随《茶馆》。张楠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今年28岁的张楠喜欢《茶馆》已经有15年了。对他而言,《茶馆》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种信仰、一种仪式。他说:“这辈子不会忘记《茶馆》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
张楠的《茶馆》情缘始于初中语文课文选取的《茶馆》片段;1994年看了《茶馆》的光盘,舞台上那扑面而来的老北京味道,演员精湛的表演使他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茶馆》,并萌生了自己排演《茶馆》的想法,于是一有空就琢磨剧中的人物;中学、大学时开始了《茶馆》的自排自演。
2004年是老舍诞辰的一百周年,张楠和来自人艺、中戏的学生以及一些《茶馆》爱好者们组成小剧组,风风火火地再次排演起《茶馆》来。这一次,他们得到了《茶馆》老前辈手把手的指导。期间,张楠问郑榕:“当时我们初次见面,您为什么那么信任我们就跟我们走了?”郑榕很坦诚地说:“你们大学生要排《茶馆》,我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怀疑?”这一年,张楠终于和他的伙伴们实现了自己的《茶馆》梦,张楠说:“这一年,我们几个只要一提起《茶馆》就会哭。”后来的一次心血来潮,张楠和他的伙伴穿着《茶馆》的剧装到王府井溜达了一圈。
到2007年为止,张楠和他的小剧组每年都会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排演《茶馆》,在老舍的诞辰或忌日演出以作纪念。为了排好《茶馆》,他们三五好友平均每人看坏了3张光盘。张楠已经记不清自己接触《茶馆》多少次,但扮演王利发的他很自信可以把茶馆的台词倒背如流。
舞台上纸片凌乱,随处翻飞,三个老人佝偻着身躯互别,王掌柜手拿腰带,走向内室……《茶馆》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厚重的大幕合上,舞台底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迟迟不消散,很多国外观众甚至站起身来鼓掌。这掌声响彻了50年来的各大舞台,这掌声也将从更宽更广的舞台传来。(瞿 静《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09月19日)
宋国斌
教学目标:1、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2、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投影显示课题) 二、学生表演《茶馆》片段。· (投影显示表演者姓名) 三、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