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在故居的大厨房中见到了著名的“七星灶”,《沙家浜》中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就是这种样式。三口相连的煮饭大锅,相隔之间有四口小锅,是利用灶堂的余温来烧热水,非常节能。 三味书屋几乎跟鲁迅文章中的一模一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学堂的布局与现在的教室不太相像,没有黑板,学生的坐位散落摆放。鲁迅的坐位在匾牌的左边靠墙壁处,特意用红丝线圈出来。呵呵,现在看来,这位置有点旁听生的感觉。
桌子右角,用玻璃板盖了一块,那里就是鲁迅在一次给父亲买药迟到被先生责骂后,用小刀刻下的“早”字。转眼百年沧桑已过,“早”字的刻痕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还有那“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朗朗的读书声......
出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百草园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当年只是很多老巷居民种菜的园子。但在儿时鲁迅的眼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自然的意趣在童年的记忆中永远是那么鲜活生动。哪怕成年后再看来,不过是一块小小的田地。
百草园外,是一些寻常居民的住宅。沿着小径走过,被清幽的古筝曲吸引到一家小铺。主人不在,沿着水道的门台上随便摆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几株小草长得鲜亮。忍不住凭栏坐了,小巷安静无人。从一角边门闪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拿一只水桶栓了绳子,颤巍巍地到水边吊了半桶水,又颤巍巍地提回去。这样的小巷,这样的老人,这样的宁静,让人感动。
出鲁迅故居,参观了鲁迅纪念馆。
有鲁迅手书的很多文稿、珍贵的照片和历史遗物。
在纪念馆里短短的时间内,走过了鲁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心中有很多感慨。先生是我们的民族魂,以其文学天才和洞察社会的眼睛,嘻笑怒骂,口诛笔伐,对中国社会的种种阴暗、不公不义的现象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尖锐批评和揭露,展示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而在这个越来越缺乏批评和真言的时代,先生的风范更加值得我们追思怀念。
教案示例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 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