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井游记
|
? 不。普通的、平凡的人,也同样能建造。人生美和自然美的崇高条件,有不同之处,自然美的崇高条件,一般都有硕大的轮廓和体积,而人生美的崇高条件,却不在于自然轮廓的巨大,而在于精神的巨大。因此,一个人心目中有无生命的金字塔,并不取决于他的外表,他外在的地位、资历、权力、门第、名望等。而取决于他的内在精神、人格、智慧、品质、贡献等。例如孔子,在旧中国社会中他具有最高的地位和声望等,被称为“至圣先师”,以致画家不敢随便画他,生怕一不小心便有亵渎圣人的罪名。然而,鲁迅却蔑视他,不觉得他是崇高的,并指出他的“高”实际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而对于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鲁迅却写了《一件小事》来礼赞他,并觉得他是崇高的,“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在鲁迅心目中,生命的金字塔巍然站立在平凡的人力车夫身上,而不在“至圣先师”身上。 一个人能够给人以“生命的金字塔”的崇高感,并不神秘。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社会存在,体现了社会前进的要求和人生向上的要求,而不是一种保持生命形式的动物式的存在。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的精神和行为,只知道自己钻营,吃喝玩乐,那他只体现了动物式的存在。因此,他决不崇高。鲁迅以及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却强烈体现了作为高级社会生命的存在,体现了人推动社会前进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感到他们崇高,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闪着美的光辉的生命金字塔。 【思维体操】 有争议的遗嘱 古时候,有个80岁的老头养了个独生子。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会久于人世,于是写下一式两份文字相同的遗嘱。 给女婿的遗嘱是: 八十老翁生一子人言非吾子也家产全予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女婿看了大为高兴。 老头死后,儿子和女婿为家产继承问题打起官司来了。结果 ,女婿败诉,财产归儿子了。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思维体操】答案: 这是因为老翁怕财产落入女婿之手,在遗嘱上作了标点文章 女婿的遗嘱是这样读:八十老翁生一子,人言非吾子也。家产全予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给儿子的遗嘱是:八十老翁生一子,人言非,吾子也,家产全予。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中招考试有关文言文的试题很多,出题范围比较广,但难度一般不大。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背诵、默写。出题方式有填空,根据原文判断正误等。 (2)词语的解释。出题方式主要是填空,选择。 (3)语句翻译。选择题居多。 (4)文学常识。可以填空、判断、选择等多种题型出现。 (5)文言广文阅读。内容和题型都比较丰富。 【动脑动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询问) A. 以彰其咎。 (处分) 八百里分麾下炙。 (切碎的熟肉) B. 辨甚么真共假? (共同)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天) C.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鞠躬)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使……活) D. 则久已病矣。 (困苦不堪) 分析:这道题是考查学生识记文言实词的能力。要求选出全都正确的。A项中,“以彰其咎”的“咎”,应解释为“过失”。B项中,“共”应解释为“和”。C项中,“秋”应解释为“时”。D项中,两个加点词解释正确。唯有D项符合要求。这道题的答案是D。 2.选出下列句子中两个加点的“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A.前面的是连词,可译“来”;后面的是介词,可译“因”。 B.前面的是介词,可译“为了”;后面的是连词,可译“以致”。 C.前后都是连词,前面的可译“以敌”;后面的可译“来”。 D.前后都是连词,前面的可译“来”,后面的可译“以敌”。 分析:这道题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A项中,后面的“以”不能译成“因”,应译为“以致”。B项中,前面的“以”不能译成“为了”,应译为“来”。C项中,前面不能译成“以致”,应译为“来”。D项中,解释正确,符合要求。这道题的答案是D。 3.选出下列语句的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毒之乎?(像似很狠毒的吗?)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 故为之说。(所以为它说上几句。) C.躬耕于南阳。(在南阳像鞠躬那样地耕作。) 归而形诸梦。(回去形成了许多梦。) D.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满面流泪,不知说了些什么。) 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想念呢?) 分析:这道题是考查学生运用白话翻译文言的能力。A项中,前一句的“若毒之乎”译错了,应译为“你怨恨这件事吗?”。B项中,后一句“故为之说”译错了,应译为“所以我为此事写了篇‘说’。”C项中,前一句“躬耕于南阳”译错了,应译为“亲自在南阳耕作。”D项中,两句都译的正确无误。唯有D项符合要求,这道题的答案是D。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辄起绕室以旋。②室有洼,径尺,浸淫(逐渐)日广,每履(走)之,足若踬(被东西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③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 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④命童子取土平之。⑤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急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⑦噫!习之中人,甚矣哉!⑧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致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⑨故君之学,贵乎甚始。 4.将这段文章分为两层,准确的一项是: A.① | ②③④⑤⑥⑧⑨ B.①② | 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 | 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 | ⑧⑨ 答:( ) 5.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所得。 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 D.君子之学,贵乎甚始。 答:( ) 分析:4题的答案为C,①—⑥句叙事,⑦—⑨议论。 5题答案为D,这段文字前面叙事,后面议论,在议论部分点明本段的中心思想。 【创新园地】 一、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是熟在人口的名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不改动这首诗的文字,只改动其中的标点符合,你能不能把它变成一首词? (二)不改变这首诗的文字,只加些提示性的说明,你能不能把这首诗变成一个“戏剧小品”? 二、 刘知几删文 唐朝皇帝任命大史学家刘知几为编修《史通》的主编。 刘知几受命后,召集史官们开会,提出修改的原则:“忠于史实,精简文字。分工负责,最后我来定稿。” 有个史官改完了班固著的汉书《张苍传》,送给刘知几审阅。当他看到其中这样一句:“苍免相后,年老口中无齿,食乳。”便向史官提出:“大家看看,这句还能不能再精练些呢?” 众史官看后均未出声,刘知几笑着说:“语句是通顺,但欠精练。”于是提笔删去其中三字。众史官称赞:“删得好!” 你知道删去的是哪几个字吗?删节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园地】答案: 一、 (一)诗变词答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诗变戏剧小口答案 [时间]清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文学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满井游记,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
下一篇文章: 游恒山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