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猴王》教学案例
|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犯花果山》,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书,动手创作有关美猴王的画。 (二)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简洁的导入 (略) 2.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学生主持听写,两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听写词语:(略)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屏幕显示下列内容)。 (各部分及层次的意思略)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2.教师深入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案例原文其它文字略)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体验感悟 (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学生互评。(其余文字略) (2)讲《西游记》的故事。 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其中一回作好准备。(其余文字略) (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最喜爱的片段(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其余文字略) (4)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屏幕播放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几分钟后定格,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想法。其余文字略) (5)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 3.课堂小结,结束全课。(其余文字略) 评析 陈春红老师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特点是: 1.教师心中有人。(其余文字略)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美猴王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形象,了解其个性特点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美猴王更主要的是吸取其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设计者定位较准确,让学生主动阅读、搜集和捕捉信息,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课程资源互动发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2.注重学生体验实践。(其余文字略)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余文字略) (授课教师:福建南安陈春红) 以上是一个案例的实录,除作者旁批自评及那些描绘课堂情景的文字略去之外,其余都较忠实原文。本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案例描述中充斥着大量的课标里的闪亮词汇,譬如“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创新”等,另外,“想象”、“培养……能力”等公共话语也充斥其中,授课教师实践新课程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愿望不容置疑;同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语文课改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方法的改进上。二是内容“丰富”,景象“繁华”。我们现在简要的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导入——识字——分段——讨论(问题有两个:美猴王美在哪里?有哪些性格特点?)——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评选、讲解美猴王的画像——讲《西游记》的故事——选择片段“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看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即兴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结语。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环节是识字、分段、讨论,后来大量的环节属于延伸部分;活动形式多样,画画、唱歌、说话训练、“即兴演讲”等无所不包;手段较豪华,课件、《西游记》片段、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主题曲《猴哥》都用上了。 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个探讨的问题:一.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体验”感悟”、如此“想象”“创新”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想象”“创新”?诸如此类的行为算不算履践新课程、达成语文新课标?二.如此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三.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正确吗?课内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教学内容正确吗?那些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画画、看影像、唱歌等正确吗?属于语文吗?该怎样界定它们与文本教学的关系? 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 一.本案例描述充斥着大量新课标里的词汇,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类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授课老师与听课老师都乐于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往课标上靠拢。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教学要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教师必[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文学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美猴王》教学案例,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长相思》教学实录 |
下一篇文章: 假如我会克隆——《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