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若为王》课堂教学实录
|
《我若为王》课堂教学实录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 杨建国 067300
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批判。 2.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情感目标:树立民主思想意识,自觉抵制封建王权思想和奴性心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计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知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众爱卿平身。 (生齐笑。师示意生坐下) 师:大家刚才笑嘛呢?请指教。 生①:老师刚才俨然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把我们大家都视为您的臣子了。 生②: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老师的思想意识里还有着浓郁的封建等级思想。我们觉得好笑。 师:是吗?谢谢大家的批评指正。但是,如果,如果我们真的成为了“王”了,想像一下,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生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众莫非王臣。 生④:我的话就是圣旨,我的话就是真理,我的话就是法律,没有人敢逆我而行。 师:“没有人敢逆我而行”,这是为什么呢?真的没有吗?这又说明什么呢? (生陷入沉思状态) 生⑤: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以及历代的失意文人哪个不是逆王而行的呢?但是,他们最终的结果都不怎么好。 生⑥:还有陈胜、刘邦、朱元璋,他们在未成为王之前无不是逆王而行的。 师:可是,不敢逆王而行的也大有人在啊!这又说明什么呢?好。我们这节课就学习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师:咱们前面已经学习了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对杂文有了初步的理解,那么,谁来说说什么是杂文?杂文有什么特点呢? 生: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因此,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生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对杂文理解得很深刻,知识记忆得也非常准确。大家要向他学习啊。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文章的思路,以整体上把握文意。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的第6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其中,“这样”一词是属于称代性词语,使用了这样词语的句子也叫重要的句子。请大家结合文本找一找“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和指代意义。学习小组内可以相互交流一下意见,然后推荐出发言人。 生:默读课文。3分钟后,学习小组内部讨论。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请把你们的意见公布出来与大家共享。 发言人①: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是第2段到第5段,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景。 发言人②:他们小组确定的指代范围没有错,但“这样”的指代意义,我们小组认为不够准确,至少没能充分尊重文本,因为第1段中作者明确表明“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若”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再加上“假定又假定”,说明2——6段的内容均是作者假想出来的,即是虚拟的。另外,尽管“光景”一词也有“情景”的意思,但是,它还有“境况”“状况”的意思,文本第1段里的“光景”一词应该包含着“情景”“境况”“状况”等多层含义。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指代意义应该是“假想为王后的种种光景”。 (生热烈的掌声) 师:五组同学同意三组关于“这样”一词指代范围的认定,并且依据文本,特别是灵活运用近义词辨析的知识与能力,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准确的概括。那么,假定“我若为王”了,那种种“光景”为什么会产生呢?对此,作者是怎样揭示的? 发言人③:我们小组在探究过程中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字,也是文本的第2第3第4段反复强调的一个字,即“捧”。具体来说,从“王”之角度看,第6段里“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也就是说“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捧者不得不捧。长期以来,人类已经默认了这种专制制度,进而形成了历代“王”或各种“王”的专制主义思想。从捧者角度来看,就是捧者自身的奴性心理在作怪。鲁迅先生说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无怪乎“坐稳了奴隶”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可见,长期以来的奴性心理导致捧者极力去捧他们的王。 师:他们小组结合文本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从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两个角度对“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研究性学习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2段到第5段,并试着概括我们从中得到的写作启示。 (生齐声朗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2段到第4段句式几乎相同,但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这启发我们在写作时,特别是当思路枯竭时,我们可以模仿已经写好的句子进行新的仿写,来丰富段落内容,可以模仿已经写就的段落写成新的语段,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将已经熟记的内容相近但属于不同文章的若干语段用一根主线连缀起来,以拓展文章内容。 师:应该说,把文章读到这种程度,就是真正地做到了活学活用了。老师为你自豪。请大家看第6段的最一句话“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试着揣摩一下作者对“王”所持的态度。 生:作者对“王”是持鄙视、批判态度的,正如文中所说“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就是说“王”实质上不过也是奴才,只是更高级的奴才而已。 师:从行文思路上看,第6段该是分析问题,那么,2——5段属于什么呢?文本的最后两段属于什么呢? 生(齐答):2——5段属于摆现象,最后两段属于解决问题。 师:好了。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段,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生朗读课文) 生①:这两段中有两句话“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是非常值得揣摩、品味的。这两句话的核心意思是铲除王权意识得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消灭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生②: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告诉我们要彻底消灭王权,还要实行民主制度。“古今中外最大的王”,就是人人为王,人人是自我心中的王,人人能够自主发展自由成长;所有人们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里。 生③:老师,“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这句话,我还是不大理解。是暴君,将杀死臣民,怎么为明君,也要杀死臣民呢?请您帮帮我。 师:很好。这句话确实值得反复揣摩,用心品味。请各个小组内部探究一下,而后我们再交流。 (生积极探讨。老师巡视,时而倾听) 师:大家讨论好了,是吗?下面,我们进行交流。 发言人①:前文作者对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在文本的结尾,作者更深入一步,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因为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决心“不留一个奴种在人间”。在这里,作者斩钉截铁地表示要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生热烈鼓掌) 发言人②:这里的所谓暴君,其实是就铲除奴种的决心和举措而言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暴君。所谓明君,也是就铲除奴种的决心和举措而言的,不过所采取的举措是更加民主的自由的科学的。 师:我们的课探讨到这里,大家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了,也让老师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谢大家。可是,不知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段,我们一点也没有涉及。是哪一段呢? 生齐答:第一段。 师:2——5段是摆现象,第6段是分析问题,最后两段是解决问题,那么,第一段应该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齐声朗读第一段,然后试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齐读第一段) 生:第一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从日常生活的读书活动,即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引出本文的话题,然后,提出问题——“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师:当今的考试作文盛行话题作文,也就是给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所给话题进行写作。大家读了本文的第一段,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关于话题作文开篇的启示吗? 生①:可以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话题,比如平时读过的报刊杂志、所经历的类似小事,只要与所给话题有关,又能够引出话题,就可以大胆引用。 生②:可以讲述类似的故事,用以引出话题。 生③:可以描述类似画面,用画面引出话题。 生④:可以引用类似的名言警句,靠它来引出话题。 生⑤: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话题。 生⑥:可以使用恰当的题记,或者使用由一组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句,以此来引[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文学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我若为王》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游褒禅山记 |
下一篇文章: 关于戏剧教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