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闲”情笼罩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
一、“闲”而早睡。第一句点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并非闲笔。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至此“夜游”之时已近四年,名义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
二、“闲”而赏月。作者“解衣”之时,蓦然发现“月色入户”,多皎洁明净的月光啊!身处贬所,寂寞中只有它才是感情的寄托物,才能引起“欣然”之情。可见作者急忙“起行”而赏月,实为以动作描写再写“闲”。
三、“闲”而寻友。读“念无与为乐者”一句,我们仿佛听到作者行走时面对虽能与之相伴却毕竟只是无生命物的月光的叹息声:“独行赏月,何乐之有?——啊,有了!”作者忽然想起了一位可以共“乐”的人——同样遭贬寓居承天寺的好友张怀民,于是有了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夜游”而“不乐”,乃至寻友,皆与“闲”字相关。
四、“闲”而步庭。“怀民亦未寝”一句中的副词“亦”耐人寻味:作者“闲”,怀民“亦”闲;作者不“乐”,怀民“亦”然。于是“相与步于庭中”。“步”时说了什么,如何共“乐”,文章都没有写,因为两人无语步月便是“乐”,同“闲”——同“步”——同“乐”,层次分明。
五、“闲”而乐月。“步于中庭”时,目光被满院月色所吸引,顿生错觉:月光“如积水空明”,何等清澈!再细看“积水”中还有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藻、荇交横”)呢!院中何来水草呢?抬头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皓月当空,这才醒悟:哪是水草,分明是“竹柏影也”!至此,我们仿佛看到两人笑而同“乐”之状。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可见两人之闲适,“闲”字又暗寓其中。
[NextPage]
六、“闲”由“贬”来,“闲”而不“闲”。结句由记叙、描写转入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两问一答,将前文叙事写景文字聚焦到一个“闲”字上,大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我们可从三方面解读文旨:(一)作者与怀民皆因贬而得“闲”,心绪相通,同命相怜,才得以同“步”共“乐”,作者累遭贬谪的失意情怀表达得十分委婉。(二)“闲人”之“少”实为不热衷名利而从容流连于自然景色的人少,作者的这一叹息中蕴涵着对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之人的不满。(三)不得不做“闲人”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矛盾心情。文章既有排遣愁绪的一面,也有积极进取、立志用世、不甘心做“闲人”的一面,心境是非常复杂的。总之,《记承天寺夜游》虽是记游短篇,吟唱的却是一支在“闲”字下隐藏着丰富情感世界的意韵绵长的心曲,令人回味再三。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9月13日 一、课程目标:1.背诵并能默写这篇课文。 2.理解作者壮志未酬而又心忧政事的心情。 3、学生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教学策略:朗诵法、讨论法、抄读法。 三、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容纳丰富思想感情的手法。 2、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 学 活 动 一、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导入课文 1.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一,写诗讽刺新法,受到迫害而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使。苏轼到黄州之后,留恋山水,感怀人物,歌咏唱酬,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名作。这些作品也成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你能背诵几首呢? 2.师:皓月当空,难以人眠,披衣而起,独行小院中,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一代文豪苏东坡厚积薄发、拈重就轻的这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就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情境,相信大家读后一定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那份复杂的孤独,享受那份难得的静谧。 二、疏通文意,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释疑答难,带领学生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点拨:整段无一月字,却句句写月,用暗喻手法写“月光如水”之景,只出现喻体“水”,而没有出现本体“月”,既把意境刻画得清丽空灵,又简省了语言。此外,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以竹、柏寄托情志,象征他们超凡脱俗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怀。苏轼在此借景抒情,也有表达他和张天民友情深厚之意。 3.文末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只因今夜此时两个“闲人”而变得不平凡起来。引导学生分析“闲人”的的含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体会“闲人”的含义:这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天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此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是第五个年头了,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表面上嘲,实际是抒发愤懑之心情。二者“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慨万分! 三、抄读课文:让学生用行楷抄写课文,并尝试当堂背诵,同时体会作者包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既要包括文中描写的实景,又要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还要有自己在不脱离原文的基础上必要的描述。 要求: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注意在原文基础上加以想象,掺杂必要的描述,同时在描述过程中要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2.对复述者想象的内容加以评价。
[NextPage]
【课后体会】学习本文前,教师应简单介绍一下苏轼被贬的情况,作为理解文中议论的背景;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体会在描写中的作用; 此文甚短,可让学生当堂完成背诵、默写。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