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版《宝玉挨打》
|
劝他:“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姐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肮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人。”矛盾双方的这些言和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当经过大大小小的火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十二、高潮的组织层层递进
云是雨的兆,从乌云一片到墨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同理,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叠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再从贾政对贾宝玉的神色变化看也很有层次。初见时——“原本无气”,平波展镜;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遑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来索人,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浪头逐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在贾宝玉的“大逆不道”上又增上“大逆不道”,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眼都红了”。此时此刻,此情此境,怒火冲开脑门简直要掀掉房顶,于是一声断喝,一阵板子如雨点似地下落了,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倘若没有这些层次,贾政一开始见到贾宝玉,沉下脸来,捋起袖子就打,就于事不存,无理缺据了。
十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说的是小说所叙之事,读者往往事先不能想像;情理之中,说的是小说所叙之事,又恰恰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人物性格。
先看贾环状告宝玉一节。若庸笔来写,定是一开始便主动告状,和盘托出。而曹雪芹却先写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得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母亲说”“我母亲告诉说”。这一种口声,一则令读者遥想赵姨娘为金钏儿一事幸灾乐祸、四处传播之情状;一则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告密者的心理状态。叙述贾环这一段文字确实有令读者难以想像的“意料之外”,却又如此深得情理。此处,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卑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
十四、一石数鸟,相互辉映
一石数鸟,相互辉映,是指在叙述一件事、一个人时,可以夹着许多事、许多人,而这些事、这些人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他们)互相联系、共同辉映出丰富的小说艺术境界。
宝玉挨打这一大事件发生,往前看,可以联想到贾政与宝玉、贾环与宝玉素日来的矛盾冲突以及宝玉挨打前的诸多“乖张”行为,还有贾母对宝玉的诸多宠爱、王夫人对宝玉的诸多无奈、黛玉与宝玉的诸多“心证意证”,仿佛是涓涓细流,猛然汇聚在一起来了一次大碰撞;往后看,直接与宝玉赠帕、黛玉题诗、袭人劝说王夫人、宝钗错劝哥哥、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等事件相勾连,又呼应着整部作品的悲剧结局,仿佛余波涟漪,久久不平。曹雪芹借助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震撼力,使书中众多人物性格得以多层面的展示。而这些人物的神情态度、思想性格又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艺术境界。这是从这一章节的整体上说。从细节上说,也有交相辉映之妙。
课文开头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走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并且面对贾政的呵责,“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这些叙述,固然是挨打情节的需要,但也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良知上的震撼。这就让人联想到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首先是王夫人。第32回写金钏儿死后,宝钗忙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再看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且感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不禁让人想起宝钗的判词,“金钗雪里埋”,宝钗的灵魂深处确实有着天寒地冻的雪地。还有本文中的聋老婆子,她那句笑着说的“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的话,令人不禁觉得比《祝福》中的短工还要麻木,可见封建社会对奴隶生命的冷漠态度是怎样侵蚀着同样是奴隶们的心。这看似随意的一句话,竟仿佛道出了中国历史漫漫的黑暗。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聋老婆子的麻木和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
一石数鸟,互相辉映,是《红楼梦》常见的叙事手法。不能从一事中看出他事,一人中看出他人,不能从一人一事中看出无限深意,就不能深刻理解《红楼梦》的杰出艺术表现力。
【学法指导】
一、“宝玉挨打”,人称是全书第一个高潮,是《红楼梦》中的一出重头戏。我们要想读懂它,首先就应了解作者的身世思想,小说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然后再来读个别的章节,才能从全局出发,居高临下理解它丰富的内涵。
二、“宝玉挨打”一事,原因很多,情节错综复杂,把许多重要人物汇聚一堂,思想感情进行了一次大交流。我们不能囫囵吞枣,我们要细细体味。例如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来探视的就是宝姑娘。她手里托着一丸药,叮嘱袭人如何用药,然后对宝玉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她不多言不多语,重分寸,讲礼仪,头一句话就是希望宝玉就范;第二句话,自我控制,内敛而不外露。《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就急急把“心里也——”补出为“心里也疼”。这一补,全不是宝钗的性格。我们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潜台词。
三、除了分析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还要结合小说的结构,缕清作者的思路,作者在叙事的艺术中,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层层深入。
【相关扩展】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汉族,后为正白旗“包衣”(满语奴隶),入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曾祖母做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伴读”,两个女儿都是王妃。康熙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曹家是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曹家遭受牵连,家产抄没,曹頫\\\被革职下狱,“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1763年)除夕或次年除夕病逝。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四、《红楼梦》其书
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文学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广东版《宝玉挨打》,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善良 |
下一篇文章: 《包拯》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