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了解主要内容:孔子和谁,围绕什么话题对话?对话中提到了他的哪些学生?
3、交流归纳板书(孔子学生的名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这次对话,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了解孔子对学生的评价。
(2)朗读孔子和子夏的对话:孔子分别对这些学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同桌合作朗读,并概括学生的特点。
(3)指名一组同桌朗读,并概括孔子的学生们的特点。
2、理解子夏的疑惑和孔子解惑
(1)对孔子的评价,子夏产生了怎样的疑惑?
朗读训练:读出子夏的疑惑和不满。
(2)对孔子的回答,你认为最关键的意思是什么?
理解“和颜悦色”的意思,根据提示语朗读孔子的话。
讨论理解:孔子的回答解决了子夏的疑惑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板书:虽各有优点,但要不断学习。
3、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
(1)朗读课文第一节,说说孔子的可敬之处。
(2)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3)思考,想象: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孔子会怎样“因材施教”?
(4)句式训练:词句活动室2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1出示课文最后一节正确朗读。
2总结课文:孔子受到他的学生尊重是因为……孔子被后人尊为“万世之师”是……
3拓展认识
(1)孔子还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你能理解吗?
(出示课后孔子名言,在小组内讨论、理解、交流)
(2)简介《论语》
板书:
2孔子和学生
颜回 守信用
有教无类 子贡 聪明
因材施教 子路 勇敢
子张 严谨庄重
虽各有优点但要不断学习
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相关词语。
2摘录孔子名言2句,记住并能默写。
3预习第3课。
教学效果反馈:
学生对孔子的了解缺乏,对课文中的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解有难度。
对“因果关系”的句子变换,人称的改换总忽视。
3、父亲的叮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和颜悦色、面面相觑”的意思,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方法与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父亲对我的叮嘱,并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课文,理解父亲对我的叮嘱所包含的含义。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叮嘱 找找近义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父亲的叮嘱
过渡:那课文中的父亲到底再三嘱咐“我”什么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父亲叮嘱“我”的话
2、学生交流,出示:“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指名读、齐读
过渡:“父亲的叮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三、细读课文,领会含义
1、 在画杨桃时,我想起父亲的叮嘱。
(1)为什么会想起?指导朗读
(2)说话练习:我在写生课上把杨桃画成了( ),那是因为(
),还因为(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