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走进课堂。阅读首先是感知,因为学生所面对的是代表一定意义的语言文字。我们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即使对部分的分析也只是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而已。因此,我通过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形成格式塔,即知觉整体。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丰富的空间中朗读、揣摩、欣赏,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情感、表现方法等。当然,这种认识必须依赖对字词句段的正确朗读、理解以及停顿、节奏的把握,特别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给文章的解读烙上自我的色彩。
丁国林(江苏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初读感知很有必要。理解文面内容是走进文本材料与课文进行直接对话和情感交流的基础与前提。教者的课堂处理把握得很有分寸。蒋老师组织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扫除阅读障碍,纠正理解偏差,边读边评,边看边译,既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有效地获得了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这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尤其重要),如此处理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好处。
王建国:蒋老师这节课我把它归结为四个字—— 读、 议、 悟、 迁 。“读”就是要求学生课前解决生字、生词及收集关于《后汉书》的一些常识,上课伊始请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感性认识;“议”就是让学生把陌生词语、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有重大发现的理解提交全班议论,老师适时给予补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探讨文章的积极性;“悟”就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延伸,来达到对文章的文采及思想更深刻地认识,如蒋老师设置两个问题:“我读出了……”和“如何评价乐羊子妻对乐羊子的劝说”就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人物的理解;“迁”就是把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阅读、课外作文的方式把学到的知识变成实际运用的能力。
吴礼明:这一课中,作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很有其特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对话,把相互之间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包容、互动、共生,而不是制约和阻碍。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之间相互渗透就是课堂上的“交流”。特别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水平不同程度,无障碍地接触与体验,产生或带来经验与意识的变化,就生成了“知识”,创造出了“能力”。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于是,我们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的“生动性”。
蒋保华:“自己发现”很重要。读书,要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它的前提当然是“对话”。对话是师生、生生、生与文本等进行双向、互动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的内涵之一是平等。没有平等的态度,对话就有可能成为形式主义。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不会产生由权威态度所带来的压抑感,也不会因为发言错误或辩论失败而产生羞辱或惩罚的恐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读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在无疑中生疑,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然后,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自己创造的情境中,共同探讨和辩解,对众多答案进行选择和判断。这一点,正逐渐地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同时,我还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比如,探究乐羊子妻的劝说态度上,我引导学生潜进课文,在字里行间读出观点和理由。学生能够积极地联系上下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富有创见地提出令人喝彩的答案。这是我自感比较好的地方。
吴礼明:的确是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好像是学生在“各行其是”,但我以为这正是课堂最具有活力和生机的地方。教学活动不应当是教师传递已经确定了意义的知识,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接受器。我们过去的课堂在机械僵化主义教育意识里只是为了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意义或知识,结论和内容。教学结果是已知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它最大的失误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丁国林:阅读是读者和作品之间进行心灵对话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驿站。教师的任务不是越俎代庖,用自己的琐碎分析代替学生的感知感悟,甚至将教参上的现成答案硬塞给学生。现代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现场生成,教师的作用即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活动平台。本案例中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交流参悟,教者始终让学生处于说、读、感、思的舞台中央,放手还权的结果是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绿色课堂中,阅读交流的兴趣盎然,思考探究的角度迥然,现场生成的成果斐然。当我们看到学生从乐羊子妻子的言行中读出了“尊重”、读出了“理解”、读出了“委婉”、读出了“高洁”、读出了“睿智”、“鼓励”、“从容”及其劝勉的艺术时,当我们看到学生从乐羊子的行动中发现了从谏如流的品质时,当我们看到学生将《乐羊子妻现代版》演绎得生动活泼、恰到好处的时候,无不发出会心的微笑。现代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其生命成长的呵护可见一斑。不仅文言文,整个语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丰厚人文积淀的客观需要,有的地方提出了建设“书香校园”目标,这是很有远见的。但是审视整个面上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形势并不乐观,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尤其如此。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蒋保华:语文课除了给他们文化积淀,形成语文素养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给他们的人生指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亦庄亦谐、寓教于乐中,学生自己感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有了前文的层层的营建,让学生演绎《乐羊子妻现代版》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是能思想的苇草,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性格特征,进行个性的思考,运用亮丽的语言,激情而有青春风采的声调,上演出一场人生的课本剧。现代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解决目前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力。从这层意义上讲,课堂无非是个例子,是他的课外延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桥梁。在课堂里可贵的往往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是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智慧火花的迸击,自主精神的发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主探究,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理解,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课里,我的感受是,生命意识在阅读对话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里。
丁国林:本课第二环节是引领学生走进去,即走进课文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三环节是走出来,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是在激活自己情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走进走出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借助于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上有新的生成和新的感悟,这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以下两点:一是目中有人。纵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