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文章主旨
《语言与文学》
本文通过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学习语言是文学家的首要条件,并分别论述了语言的三要素——词汇、语言、语法同文学的关系,说明了语言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学好文学,必须先学好语言的道理。
《语言的演变》
语言包括语音、语汇(也称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语言的演变同样也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语汇的变化最明显、最迅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章先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接着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最后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本文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发展的全貌。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修辞的含义,提出了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准确,富有表现力;修辞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强调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对于修辞选择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篇文章从语言与说话、语言与人类社会等方面,阐明了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的道理,深刻地阐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
(二)、分析文章结构
《语言与文学》
《语言的演变》
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部分:分类说明语汇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可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简要说明语法与语音的变化。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第一部分:什么是修辞?
针对人们的误解,开宗明义,给修辞进行了精确的定义: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
(1)准确,富有表现力;(2)时代性、社会性。
第三部分:修辞选择的条件——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全文分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语言和说话。从语言学范畴阐明,语言不同于说话: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
第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相互依存,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
第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部分阐述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
(三)、理解难句含义
1、《语言与文学》中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是什么意思?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其意思是:构思的妙处,是作家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融会贯通。这里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特点,作家的联想与想象离不开事物的形象。《比兴》是第36篇,也属创作论部分。“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其意思是: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然像胡、越两地那样距离极远,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像肝胆那样密切。《物色》是第46篇,属批评论部分。“山沓水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其意思是:高山重叠,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事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瑟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创作的灵感。
以上三段文字,都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2、怎样理解“有散文化的韵文,如苏轼的《赤壁赋》,也有韵文化的散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用韵的文体就称为韵文,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用韵的颂赞铭诔等都是散文。六朝以来把凡是不重排偶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称作散文。骈体文是韵文中的重要形式。它的特点是,在语句上,讲究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至篇末,而且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这叫骈偶和“四六”;在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在用词上讲究用典和藻饰。在高一学的《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就是骈体文。《赤壁赋》是加入了散文句子的骈体文,被作者称为散文化的韵文。而《岳阳楼记》是在文中加入了“韵文句子的散文”,被作者称为“韵文化的散文”。
3、怎样理解“无限的句子中包含着有限的词和为数不多的规则,学话就是掌握这套材料和规则”?
人类可以说出来的话是无限的,但组成这些话的词是有限的,组合这些词的规则也是有限的。因此,所谓学话就是要掌握这些有限的词和有限的规则,能自觉使用和遵守。
4、怎样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有很多,如文字、旗语、态势语等,但在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发挥的作用最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如何运用《语言和文学》的观点,从语言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本文是一篇演讲,针对的对象是大学中的文学青年,因此,如“入声”“韵辙”对高中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但是,根据作者的一些观点,从语法角度分析我们学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还是有可能的。例如课后第三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用的句子,多是具体的名词,如“枯藤、老树”等;多是不完全句,如开头三个分句,都由并列短语组成,但是正由于这些意义相近、内蕴相似的具体名词和不完全句,构成幽远的秋原景色、寂寞的旅人情怀,把诗人那悲凉的情绪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的。
2、《语言的演变》中第一部分举《战国策》中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例子的原因是什么?这有什么好处?
因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字大家都很熟悉;这段文字中,大多数字现在还在用,可是,仔细一分析,跟现代汉语还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例子也很典型。又因二、三部分是分类说明,在分类说明前先举出这个实例,能给人以一个概括的认识。
3、怎样理解修辞?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修辞”的定义如下:修饰文字词句,运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