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在《黄鹂》的第二课时的讲授中,在一年(15)班我设置了问题“课文中几次提到黄鹂,黄鹂的境况及作者的感受相不相同”,进而分析文章的哲理感悟“任何事物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讨论“极致”的内涵。课上的很顺畅,同学们的反映也可以。但课后我觉得意犹未尽,觉得没能酣畅淋漓的感悟文章的妙处。课后,有的同学问我:“老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 文章的构思是精巧的,它架设了两个层面,由战争年代一见黄鹂,它一闪而过,二见黄鹂史同志打枪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三见黄鹂它处在被囚系的境地,四见黄鹂在春季的江南,领略全部的美丽。在四处描写中黄鹂在作者眼中是春的象征,是美丽的化身,它受到戕害,孙犁就心痛欲绝。这是第一个层面。由自然界的黄鹂在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的环境中达到了轻灵舒展的美丽,进而想到虎与深山、鱼和深潭、驼和大漠、雁和长空的和谐。然后跳跃升华到人作为万物的灵长亦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达到极致。这是第二个层面。一定要反复挖掘,涵咏体味。故而在16班我就和同学们一起作了两个假设: 1、 二见黄鹂后你设想文章的立意可能是什麽? 2、 四见黄鹂后你设想文章的立意可能是什麽? 然后讨论“借景抒情散文的立意如何升华?” 文末为了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我又设置了一道辩论题: 正方:任何事物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反方: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二节课上,同学们反映更加热烈。同学们纷纷设想: “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对生活的热爱。” “尊重生命,爱护环境。”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与孙犁的观点比较后,同学们谈出: “文章要有创意,要具有创新精神。言人所未言,要在别人走到的地方,再多走那麽一两步,就可以成为精彩美文。” “环境与人的关系,今天也是个不易说清晰、说透彻的话题。文章大题小作,耐人寻味。” “孙犁的确是大手笔,小文字尺幅千里,能透视出开阔的眼界。” 在辩论的环节中,同学们的思维更是开阔: “在适宜的环境中人才能达到极致。比如:李白的《观敬亭山》就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与敬亭山高度融合创造出寂静的境界。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所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江天浑然一色的空寂环境中,蓑翁的独钓孤守就令人感喟。” “乱世出英雄。乱世不是适宜的环境,人不也达到极致了吗?” “是金子总会发光,人要闯身边的世界。钱钟书经历了文革,不也有《管锥篇》的问世吗?” “钱钟书要不经历文革,可能会有更大的潜力吧!因为他毕竟沉寂了十年。” …… 这节课我采取了设想对照式和读创式阅读法。 设想对照式是指对精读的现代文章换一种读法,即看到文题,先不读课文,而是自己想想,如果自己写这篇文章会写什麽内容,会怎麽写,打一个腹稿,然后再读课文,对照解读,作者写的是什麽?是怎麽写的?为什麽这样写?这种模式还用于某一部分,某一段落,甚或某几句话。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与写法,甚至可达到刻骨铭心地步,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好处。课文的两个设想有助于把对课文的表象认识提升到新层次。要达到语文阅读的深刻,同时与高考作文的深刻接轨,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必须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设想对照式对于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有一定效果。 读创式阅读法即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读懂读透原文是基础,创新实践是巩固提高,这种方法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体现学以致用,也是一种创造的阅读教学模式。课上设置的辩论题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感悟和评价的层次。由于阅读主体学习经验、生活经验、人生经验的介入,阅读过程中产生作品主旨之外的其他认识与感悟。进而根据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经验、审美情趣等,对作品以及作者作出整体或局部的认同或否定。 开辟思维的新通道,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把它同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就可以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反思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喜悦。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这一种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地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书海寻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黄鹂》 江苏 陈书干
--------------------------------------------------------------------------------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清新恬淡、朴素含蓄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热烈追求和衷心赞美,对丑恶行径深恶痛绝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热烈追求,对丑恶行径深恶痛绝的感情。
2.理解作者“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一富有哲理的思想。
教学设想
1.采用“初读—精读—品读”的阅读步骤,教师导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
2.在处理教学重难点时,教师的精讲诱导与学生的思考、分析、比较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黄鹂》,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其深刻的内涵。
二、标题、作者、背景
黄鹂,又名黄莺。身体小,褐色,嘴短而尖,叫声清脆。
以前我们也曾学过有关黄鹂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孙犁,河北人,他的小说大多以其家乡冀中平原为背景,再现了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各个不同革命时期丰富多彩的战斗生活,语言朴实,景物优美,表现手法简朴中含隽永。《荷花淀》是其代表作。
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联系这一社会背景,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作者寄托在黄鹂身上的情感。也就更容易理解教学难点——“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一极致”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啼:鸥:鹂:
谛:欧:俪:
缔:殴:丽: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窠巢所在()
乍雨乍晴()
谛听()
战争不暇()
四、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黄鹂写了哪5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填下表: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黄鹂的美?
明确:外形美;第2段:“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
叫声美:第2段:“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第16段:“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
动作形态美:第2段:“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第6段:“互相追逐,互相逗闹”。
生活环境美:第22、23段:“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啼叫“伴着春雨、宿露”;飞翔“伴着朝霞和彩虹”。
五、精读课文,思考
课文前后共4次实写黄鹂。这4次中黄鹂的形色神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一次:黄鹂出现在抗战时期,“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在空前伟大的斗争环境中,黄鹂的叫声充满战斗的激情,黄鹂的动作矫捷迅急,但这种美不是永恒的美,“一闪而过”。
第二次:因潜在的危险(老史同志的猎枪),环境不允许黄鹂尽现风采,所以“一去不返”。
第三次:恶劣的生存环境,狭小的生存空间对黄鹂是一种生命的摧残。所以羽毛是焦黄的,神气是凄惨的。
第四次:在特定的环境中——江南的湖光山色中,伴随着春雨、宿露,黄鹂在尽情地啼叫;伴随着朝霞、彩虹,黄鹂在欢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