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河是那样明确地流向母亲。 生:我想问一问冰心奶奶,为什么最后一句不直接用“我的爱和悲哀”,而要用“她的爱和悲哀”呢? 生:为的是和倒数第二句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相呼应。 生:我认为这是从母亲的角度来写的,第一句作者直呼母亲,当然后文就以女儿相应,这样才能前呼后应嘛! 师:变换人称有必要吗? 生:不变好,全文一脉贯通,诗情才能凸现。 生:变了好,能够表现出作者与母亲的亲密关系。 生:变了好。老师不是说行文富有变化总是美的吗? 生:该变的时候就必须变。诗中这样一变,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动情的呼喊和诚挚的心灵剖白,就好像看到作者正伏在母亲的胸前痛哭。人称一变情感的距离就缩短了。 师:我们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动情朗读) 生:我觉得“你”应该换成“您”,这样才更能体现冰心对妈妈的尊重。 生:我认为不好,用“您”显得太生分了,如果你和你的妈妈亲密无间的化,用得着这样的礼貌吗? ……
【自评:这是教学第二板块。以一封信掀起课堂波澜,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教师真正地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教师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首席”。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出课堂吧!王老师也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想请教同学们,老师叉个队怎样? 生:行!(教室里有轻松宽容的笑声) 师:我最喜欢诗歌的末一句。你们看:纸船是有形的东西,而爱和悲哀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纸船怎么能承载无形的情感呢?这本来就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但我觉得还不够美,还不够形象。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我想妈妈想得要命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于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改呢?载着 归去(老师故意延长语调等待) 生:(恍然大悟)载着泪水归去 师:一滴泪水? (生笑) 师:两滴? (笑声更大,终于有学生忍不住站起来) 生:一船泪水! 师:妙!同学们,这就叫作诗了。来,我们来欣赏几句王老师以前学生的创造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动情朗诵)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船泪水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无数个思念的梦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腔愁绪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颗温柔的心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这首流泪的诗归去。 (此起彼伏的“万水千山”的诵读声,让课堂由热烈渐趋平和柔美) 师:同学们,因为大家有一颗热爱母亲的心,所以你们读懂了冰心奶奶对母亲的爱。那么,除了爱着母亲,你们还爱着一些什么? 生:我爱爸爸。 生:我爱我的姐姐。 生:我爱爷爷奶奶。 生:我爱我的集体。 生:我爱足球 生:我爱我的家乡 生:我爱我的祖国 …… 师:冰心奶奶把诗歌折成了一只纸船,那么同学们,你们又可以把你们的爱折成什么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让它们来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吧! (优美的二胡曲《长相思》响起,依照课件上的仿写要求,学生埋头创作) 师:心中有爱就要表达。同学们,用你们最真的情朗诵你们的爱吧! (生争先恐后) 生(杨洋):姐姐,倘若你梦见了弟弟的信鸽, 请不要惊讶, 那可写满了弟弟的无限思念与爱呀! 但山长水阔。 何寄彩签兼尺素? 生(周路)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支流泪的红烛, 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 这是海外游子的思乡泪, 万水千山,它也要点燃心中爱的火花。 生(熊虹):同学们,倘若你在空中发现一颗红色的星星, 不要惊讶它的特别, 这是我们校园生活中凝聚的一切爱与奔放的热情 万水千山,求它在辽阔的星空中永远闪亮。 生(汤羚誉):朋友,当你的窗前泻入一抹轻灵的月光 不要惊讶 这是你相隔千里的挚友深情的凝视, 万水千山,求它带去我的思恋消散你的孤寂 生(谢秦川):未名湖,倘若你腹中跃起一条金色的鱼儿, 不要菲薄它浮躁不安, 这是你水底年轻诗人的灵魂, 弹指十年,他在寻找他如诗的青春。 生(唐旻葳):中国足球队,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座金灿灿的大力神杯,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你们的期望与激情从赛场归来! 生(龙庆阳):祖国,假如有一天我选择了离开, 请不要伤怀, 这是挚爱您的儿子的信念, 万水千山, 多年以后我会载着一腔从未冷却的热血为你归来。 (师生情不自禁共同朗诵其中的精彩篇目,深情的“万水千山”又一次响彻课堂) …… (师生掌声不断,听众席上不少老师的眼里已有晶莹的泪花) 师:同学们,你们的真情深深打动了我,我忍不住想要告诉你们冰心奶奶的信实际上是来自于天堂。信是杜撰的,但老师的感动是真的。老师感动于同学们有一颗感受爱感受诗歌的真诚热烈的童心,更感动于同学们挑战名家挑战自我的勇气与信心。 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支很小的彩色小船儿, 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们亲爱的王老师用爱与诗的精魂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美丽你们别样的青春。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课) (多媒体课件上缓缓展示: 诗歌是一泓忍不住要喷涌的情感之泉 诗歌是一双灿烂了联想与想象的青春翅膀, 诗歌是一个锤炼了千年依旧不朽的语言之梦)
【自评:从赏诗到写诗,第三个教学板块经历了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更难点的跨越。成功不是偶然,阶梯的巧妙搭建,情感的推波助澜点燃了学生创造的激情。其实,每首诗都写得很稚嫩甚至不通顺,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起码我们的学生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