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教师:韩向红 教研组教师: 王丽平 总第 课时
章节名称 |
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
计划课时 |
2 |
教材内容分析 |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
教学对象分析 |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文言词古今异义。2.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翻译课文。3. 揣摩本文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 |
学习目标
|
1、掌握重点文言词义,并能顺畅翻译。
2、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主题。
3. 揣摩本文详略得当的特点。 |
重点、难点
分析 |
重点: 目标2
难点:目标3 |
教
学
反
思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教学文言文注重朗读大有益处。本节课我设置了听读、自读、齐读、默读等四个“读”的环节,有利于学生把握句子的节奏和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在教学词义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己明确词义后,出示题板进行测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顺畅翻译全文做好了铺垫。
由于检查预习、导入时间稍长,致使堂堂清没有完成,不能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感觉很遗憾。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圆满完成三段九环节的教学。
|
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课
堂
教
学
|
精彩导学 |
设计思路及媒体分析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线的字注音
吕蒙( )爱卿( )当涂( )即更( )
邪( ) 涉猎( )
2、介绍《资治通鉴》
3、介绍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义,并能顺畅翻译。
2、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主题。
三、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并让学生说出名著名称引出三国中的孙权,从而学习《孙权劝学》。
四、整体感知 (一)听课文录音(2遍)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二)自读课文
1、齐读。
2、指名朗读。
3、看课下注释,了解词义。
4、开始测试。
|
检查预习情况。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播放歌曲,引出文中人物,达到导入新课 的目的。
目的是读准字音,划好节奏。
结合注释,了解词义,
准备测试,为翻译全文做准备。
|
精彩导学 |
设计思路及媒体分析 |
(三)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准备翻译,掌握成语。
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1、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2、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3、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4、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四)理清结构,把握主题。
1、结构: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想一想:孙权劝学、吕蒙的变化和鲁肃的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当别人有进步时,我们要乐于欣赏、赞美。
六、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劝说,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七、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有益的名人名言?说出来与大家共勉。(教师出示范例)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了解文言翻译五字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思考本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读书的益处。
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
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
应用评价 |
设计思路及分析 |
课
堂
练
习
检
测
|
盘点收获
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一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
堂堂清
见《经典》63页“文言知识梳理”
|
检测学习情况 |
推
荐
作
业 |
1、翻译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这一句突兀的话不仅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不给吕蒙半点退路,更给吕蒙出了一道棘手的难题。吕蒙“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初不习文”。作为行伍出身,“初不习文”的他,一听孙权说要自己学习,当然犯难。吕蒙虽然“初不习文”,但对别人那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的苦读还是略知一二的,况且长期的行伍生涯使他对读书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所以在心理上,吕蒙首先就没有信心没有兴趣把书读好。这种情绪,从“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就可以揣摩一二。客观上吕蒙与西蜀大将关羽为邻,的确不得不“将计略”“以备不虞”,主观上吕蒙是想逃避学习,从“辞”字可以看出吕蒙是想用军中多务掩饰自己的厌学,同时希望孙权能从他的立场出发放自己一马。 所以,孙权之“劝”首先得让吕蒙对学习树立信心,消除他对读书的畏难情绪。孙权故言“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为博士”,这是吕蒙对学习的结论性认识,更是吕蒙之所以害怕学习的根本原因。孙权这一句就要消除吕蒙对学习的片面性认识,同时也增加吕蒙的学习好奇心,吕蒙一听孙权这句话心里肯定嘀咕:不要我治经为博士,那怎么学呢?学了干什么呢?吕蒙心中有悬念。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很明白地告诉吕蒙,仅仅是浏览浏览,了解一下历史而已。原来如此,吕蒙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这样学习还差不多,吕蒙还可以应付。孙权这一句话,给吕蒙心中“神秘”的学习揭开了面纱,同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是基于吕蒙“初不习文”的糟糕基础而定的学习要求。还给吕蒙指出了学习方法,不要精读,只需略读,只要求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了解历史而已。这一句大大地鼓舞了吕蒙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孙权的因材施“劝”可谓棋高一着,不深谙教育规律,难开此药方。 有了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还有时间,这是客观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条件。吕蒙镇守浔阳,与关羽为邻,不异于“与狼共舞”,对付关羽需要吕蒙苦心孤诣地来思索。对于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也是知道的。对于时间,孙权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指定时间,而是现身说法,用自己作为教育的教材。一国之君,总比别人更忙,孙权之论调对与否姑且不论,但他说出了一个道理: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就可以挤出来。所以没时间、事情冗杂也不是理由。 当然,孙权还是没有忘记学习的益处。这是 一个功利性的问题,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只有在学习有用的情况下,学习才会有内在动 力。作为武将,吕蒙心里或多或少有读书无用的 思想。因为他自己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攻城略地,照样可以拜将封侯。孙权最担心的也许就在于此。所以孙权说,“自以为大有所益”,特别显眼的是这个“大”字! 综观孙权之“劝”,没有华丽的词藻,玄奥的道理,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这也切合了吕蒙的文化基础。且言简意赅,句句精当,句句实在,环环相扣。语气也柔中带刚,如第一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句就很鲜明,符合孙权作为一国之君的说话语气。当然,孙权说话之柔方面,就是用自己作为教育的材料,使人听了倍感亲切。 后来吕蒙之所以能让鲁肃惊叹,与其说是吕蒙治学有方,毋宁说孙权劝学有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孙权造就了吕蒙,成就了这千古佳话。 (作者单位:江西吉水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