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等。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九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
三毛的《乡愁》
二十年前出国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纽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当我接过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的响上那么一会儿。
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发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形,将这三个铃,穿在钥匙圈上,从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们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的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的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
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音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奈及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帐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极了,心疼丈夫,反面歇斯底里的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
这个故事,写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不再重复了。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照片右方那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双铃,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
丈夫对我说:“听听它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奈及利亚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
至于左边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铜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电影《乡愁》
明星影片公司1934年摄制(11本)。
编导:沈西苓;
摄影:周诗穆;
主演:高倩苹、梅熹、赵丹、宣景琳。
制作公司:明星影片公司 [中国]
【剧情简介】
小学女教师杨瑛(高倩苹饰)的家被帝国主义的炮火摧毁,爱人梅华(梅熹饰)流亡到上海,爸爸和弟妹死于战乱,哥哥参加了义勇军,她只好带着年老的母亲(宣景琳饰)和老仆(赵丹饰)离开故乡,辗转来到了上海。他们没有找到梅华,母亲却因经受刺激而精神失常,于是杨瑛只好去当一名阔少的私人秘书。阔少企图污辱她,她因反抗打伤了阔少而被捕入狱。梅华从报上得知杨瑛的下落,去监狱探望了杨瑛。杨瑛出狱后,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点起了战火,于是,一家人投入了救亡的斗争。梅华在火光中喊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哪里呢?中国的青年在哪里呢?”
《乡愁》是以抗日为题材的影片。影片通过女主人公杨瑛家破人亡、流落他乡的不幸遭遇,真实地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流亡他乡的苦难生活。导演的艺术处理很有特色。画面的剪辑,节奏的掌握,音响的运用等,都是成功的。由柯灵作词、贺绿汀谱曲的主题歌《乡愁曲》,很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乡愁》
【影片简介】
原名 :Nostalghia
又名:乡愁 / 怀乡 / Nostalgiya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主演:Oleg Yankovsky / Erland Josephson / Domiziana Giordano
上映年度:1983
语言:意大利语 / 俄语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前苏联
【剧情简介】
一位俄罗斯作家Andrei Gortchakov(Oleg Yankovsky),与他美丽的女翻译Eugenia〔Domiziana Giordano〕去往意大利进行语言研究,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女人们在圣母玛利亚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每天沐浴其中,以求恢复青春;一个名叫Domenico〔ErlandJosephson〕的古怪老人在一次天启式的错觉下将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
Domenico被村民认为精神失常,曾试图擎一支点燃的蜡烛渡过温泉,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但无法完成,他请求Andrei替他完成这一项表面上无害的任务,Andrei非常不情愿答应他这不合逻辑的请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激起了兴趣,因此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Eugenia,她不可避免地离开了他。他使自己沉浸于超越现实的孤独和模糊的会话中。在青葱的意大利风景和俄罗斯乡下沉默色调间的色彩转换,揭示了他的乡愁,揭示了他对一直躲避他的精神之光的普遍深入的渴念。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如今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一存在主义的任务...
【名曲《乡愁》】
《乡愁》同时也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一首名曲.
【有关乡愁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汉江》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8.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4.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北石的《乡愁》】
乡愁
北石
我的乡愁
是牵着风筝的线
离乡越远
思念越长
我的乡愁
是心中珍藏的酒
离乡越久
味道越醇厚
我的乡愁
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
夜深人静时
便一颗一颗闪亮起来……
我的乡愁
是一遍一遍的月圆;
我的乡愁
是一列一列的帆船;
我的乡愁
是隔不断的海水;
我的乡愁
是远方的岸.
故乡是磁石
故乡是胎盘
我的乡愁
是孩子对乳汁的期盼
是无以回报的忐忑
是坚定不移的归心和眷恋!
【诗歌评析】
该诗意境优美、通俗易懂、感情深挚,作者寓情以景,将乡愁描写的恰如其分。第一小节:将故乡、游子、乡愁的关系比喻为风筝与风筝的线,不因空间而变;第二小节:将乡愁喻为珍藏的酒,不因时间而变;第三小节:将乡愁喻为星斗,不因忙碌而变;第四小节:以月、帆船、海水与岸几个景像表达了时时思乡之情;第五小节:以母亲喻故乡,表达了回归故乡的归属感。乡愁历来是诗人经谈不息的话题,尤其近代出国的华人、华侨更是为乡愁增添了一丝新意,其中既有光耀中华之志的豪迈,也有背井离乡的感伤。本诗作者结合留洋历程而作,诗人的乡思之愁通过委婉的比喻、借喻、排比等手法,把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展现的饱满而真切。
【作者简介】
北石,祖籍河北藁城,作品不多,散见有散文诗歌,其余不详。
| 1971年写的那首《乡愁》,让余光中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一枚小小的邮票内蕴含着无限的乡愁、乡思和眷恋。昨日上午11:30,在大庙会组委会安排的媒体见面会上,余光中接受了记者的短暂采访,回忆当年的创作情况时,他透露这首著名的《乡愁》其实受了美国摇滚的影响,只花了20分钟便一气写成。而昨日恰逢元宵节,余光中说这是中国最传统的情人节,他希望自己能在四川度过最浪漫的一刻。
深情说《乡愁》———
感动王洛宾谱曲边舞边唱
记者(以下简称“记”):写作《乡愁》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时的创作情况您还记得吗?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居住在台北的厦门街,那时,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我不由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当时,饱满的情绪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一首小诗《乡愁》在20分钟内就这样出来了。据说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乡愁》时是这样说的: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
记:现在根据《乡愁》改编的歌曲有很多版本,不少人都认为这首诗非常适合谱曲,您是否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日后谱曲了?
余:那时候我在美国两年之后刚回台湾,对于美国摇滚乐这类歌词很欣赏,所以我有意要写一首相当整齐的诗,让作曲的人很方便地谱成歌曲。我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所谓通信就是邮票两边各有一个人,有寄信的有收信的。然后从邮票推展出去,跟它的形状接近的,那是一个车票或船票。一个坟墓也是长方形的,海峡当然也是个长形的,总之那形象有相同之处。这当然是事后才想到原来有这么一回事,写的时候就凭直觉写下去的。
记:在众多的《乡愁》歌曲版本中,您最钟爱哪一个呢?
余:很遗憾,很多版本我都只是听说,而没有亲耳听过,所以没有办法做出评价。最让我感动的是,80多岁的王洛宾专门到台湾来找我,谱曲后还自己边舞边唱……
寄语年轻人———
莫对文化遗产置若罔闻
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这句话出自于您,现在常被引用来鼓励后生,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
余:诗、散文、评论、翻译,一向是我心灵的“四度空间”。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特派记者张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