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2(一般的计算)(1)教材提供了学生从家出发去上学的情景图,利用钟面给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计算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计算时,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看分针走过了多少格,也可以用算式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比如,可以直接数分针走过了多少小格,也可以用3×5计算。(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3.P62“做一做” 不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计算时、分、秒间的换算。 4.练习十四第1题,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第2题,判断大小,判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有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估算即可。如第1小题,只要知道90秒比1分多,不到2分,就可以了。第3题,实践调查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许多常识,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第4题,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第6题,估计时间,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第7题,实际调查的题目,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可以结合电视预告的方式进行调查。而且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喜欢什么节目就选取什么节目进行调查,教材中要求调查起始时刻,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时间段。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第9题,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第10题,作为一个常识,使学生知道一般在短跑中运用比秒更小的单位,只要学生能通过时间的比较知道谁比谁跑得更快就可以了,至于这个单位是100进制之类的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五、教学建议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 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3.要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实践活动:填一填,说一说一、活动目的 1.巩固时间的认识。 2.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2.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的合理之处,从而修正自己的作息时间。通过交流,发现别的同学作业完成得又对又快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 3.教材上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两个范例,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别的涉及到时间的活动,如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等等。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A.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游乐园买票问题。计算共有多少枝彩笔。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老寿星散步。 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3就要用到10×3和2×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 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再出现“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这样的算理叙述,而是以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方式呈现。再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不再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前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时借助小方块,教学进位时用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四、具体编排(一)口算乘法 1.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游乐园的情境图,类似于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的情境图。图中可以提出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如可以计算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有多少人,坐摩天轮的有多少人。图中有一个各种游乐项目的价格表,可以计算若干人玩某个项目需花的钱数。提的问题可以很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定条件,如有15人想玩过山车)。 2.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2)以表内乘法9×2作为过渡。(3)计算2×10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A.10个2直接相加。 B.9个2用表内乘法计算,再加一个2。 C.把2×10看成2个10相加。(4)计算20×3时,只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思考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 3.P69“做一做” 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对照排列,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4.例2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2)利用已学的乘法口算进行估算。(3)第一次出现约等号。(4)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用估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有32个同学参观,估算的结果是同样的,但判断却是不同的,所以在估算时还要分析实际的情况后再解决问题。 5.练习十五第11题,是口算乘法的逆思考,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只要思考哪两个数相乘得24即可。(二)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1)体现算法多样化,有连加,有口算乘法(隐含乘法分配律),还有用竖式笔算乘法。(2)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所以,在右边的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左边给出了简写的乘法竖式写法,并标明因数和积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以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3)例题中只给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自己类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一、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三道例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这种迁移类推能力。)(4)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讨论,掌握竖式的写法。 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2)计算时,仍然采用多种算法。通过加法进位和乘法进位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乘法时位的思想和方法。(3)与例1一样,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运用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估算出范围)。学生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用减法计算:240-24=216。(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计算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次连续进位)编排思路同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 5.例5(0的乘法) 0的乘法编排在这儿,是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做准备的。九义教材是出示三个空盘。现在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的神话故事来引出0的乘法,由于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0和任何非零整数的积都得0的结论。至于两个0相乘,无法用乘法的意义解释,只是数学上一种完备的定义,不必向学生解释,只要学生用前面的结论加以类推即可。在“做一做”中,提醒学生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6.例6(因数中间有0)(1)多样化算法,可以口算(类似于12×3的口算方法),也可以笔算。(2)要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很特殊,但计算方法同前面。 *练习题中也有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不满10的情况(502×3),要提醒学生用0占位。 7.例7(因数末尾有0)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再和整十数和一位数相乘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异同点。(三)整理和复习重点复习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五、教学建议 1.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要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进行学习,教材上没有专门出现计算法则的文字描述,教学时也不要求学生抽象地叙述法则,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果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存在困难,还是应该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3.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估算,教材中处处渗透估算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这部分内容课时减少了(原为17课时,现为12课时),主要是因为不进位的乘法删去了,教学的步子更大一些。但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2000年以前的义务教材在第五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2000年修订教材时,根据很多老师的建议(两段分数的教学间隔时间太长),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在第七册,现在考虑到对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下降,课标把它放到第一学段,所以提前教学。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三、编排特点 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四、具体编排(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因此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分数。教材上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公园里玩耍、野餐的情境图,图中有许多分数的例子,如苹果一人一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一个月饼平分成了两块,有几个小朋友在折纸,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喂鸽子的器皿平分成三格或四格,远处小朋友在搭积木,也有许多平均分的原型。通过以上素材,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把一个物体平分成若干份的现象到处存在,认识到产生分数的必要性。教学这个主题图时,可以作为引入,等学生学会了分数的表示法以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表示一下图中的各种分数。 2.例1(认识几分之一)把主题图中的平分月饼的情境图抽取出来,结合直观图,先出现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这块月饼我们一人一半”,小精灵把这种生活语言数学化,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读法),并给出写法。使学生明白二分之一中的“二”和“一”的含义。接下来,把这块月饼进一步平分,平分成四块,让学生根据1/2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自己说出1/4的意义。然后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儿并没有对分数进行文字性的定义。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在本例中,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可用分数表示。教学时要强调平均分。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2)要利用折法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除了教材上的三种,还可以有很多种折法。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