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查询三年级数学单元的详细结果
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一、基本练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二、实践运用

1、练习十三第4题。          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练习十三第5题。

3、练习十三第6题。

(1)查看24时计时法在交通部门的应用。

(2)展示列车时刻表,引导学生熟悉表中的内容。

(3)计算运行时间,并填入表中,共同核对订正。

4、练习十三第7题。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 37)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口算乘法

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和难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

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等。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 38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59页例2(估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和难点

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39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生生互相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 40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笔算乘法

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41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 42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43)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4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5)单元   总( 44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整理和复习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45)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面积

教科书第71——74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和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

准备

挂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
           (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
2 、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       (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      (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       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46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47)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挂图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48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4课时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80页6、7、8、9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49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5课时
一、复习
1、填空
3米=(         )分米           (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 160平方厘米     B、 1600平方厘米   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50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6课时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51)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7课时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三、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总( 52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8课时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          )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三、学习总结: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总( 53)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总( 54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总( 55)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笔算小数加法,P90页的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总(56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笔算小数的减法, P96页的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4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总( 57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和难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5课时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第(7)单元   总( 58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课本P97~~P98第4~~6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和难点

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6课时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反思

 

第(8)单元   总( 59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解决问题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

准备

挂图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师生活动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同桌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8)单元   总( 60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和难点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具

准备

挂图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 5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 6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 p103 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 p101 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 p103 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教学反思

 

第(8)单元   总( 61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三年级数学单元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第8—9单元检测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
    认识周长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新村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单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题的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教学目…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
    有余数的除法及四边形这几块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九单…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统计知识练习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位置与…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49
    初三年级数学单元练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数学三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测试题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人教版)
    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单元测验(一)
    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熟悉24时计时法
    南城区阳光第一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测试二
    三年级下册数学科组工作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三年级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50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教…
    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质量…
    口算乘法
    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数学三年级下学期 第一单元测试题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测试卷
    福建省长丁县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2010年秋季学期小学数学三年级单元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
    认识长方形、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
    三年级数学概念汇总和方法
    2010年春季学期小学数学三年级单元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质量调测答题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二)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质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试卷
    笔算乘法
    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三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考试卷(A卷)
    2008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九单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